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標籤的文章

多人拍照技巧

鑽研拍照技術多年,分享一個多人拍照的方法。 當有多人要一起拍照的時候,自願幫大家拍,接著說:「最近學到一個不錯的攝影方法,請大家先把眼睛閉起來,等到我數到三的時候,再把眼睛張開。」 大家眼睛閉起來,Ready? 此時先拍一張大家都閉眼睛的,平常只會有幾位閉眼,這次大家都閉眼XD 接著快速數一二三,然後再拍一張,此時大家可能會忍俊不禁,所以可以拍到一張有笑容的。 跟大家說再來一次,這次慢慢數一、二、三,此時大家眼睛會張開,拍一張 繼續慢慢數四、五,然後快速數六七八九十,此時再拍一張,應該會有不一樣的笑容。 以上共四張,結束。

第一次遇到這麼恐怖的急性甲溝炎

圖片
最近覺得活得越久,就什麼都可以遇到,什麼都不奇怪。遇到的痛感也是一次又一次刷新。 2024年3月的時候,週日早上起床,突然覺得右手腕怪怪的,於是擦了點運動藥膏,結果到傍晚越來越痛,整個手腕漲成紅色的,輕輕一碰皮膚就超痛。晚上也無法睡著,隔天早上騎車催油門才發現一點力也是不上,才知道手腕的重要,只好改用手臂來催油門。白天一直用冰敷,晚上去看醫生的時候,跟醫生說:「從來沒有這麼痛過,而且痛起來之前也沒有發生什麼撞擊或意外」,原本還有懷疑是不是對藥膏過敏,但症狀不像是過敏反應,還以為要一個月才會好了,結果大概一個禮拜之後就慢慢好轉,三個禮拜後就完全正常的參加比賽,也沒什麼影響。整個過程就超怪的。 2024年9月的時候在日本感冒喉嚨刺痛,慢慢好轉後,回台灣一個禮拜的週日,早上講話講一講,整個喉嚨突然劇痛起來,好像有刺卡在喉嚨一樣,每一次吞咽都會痛,嚇得我週日上午立刻衝去兒鼻喉科,醫生幫我照了一下也沒看到東西,只開了藥讓我吃,但我還是一直很懷疑病毒會有這種刺痛的感覺嗎?兩個禮拜後吞嚥漸漸不會痛了,但用力擤完鼻涕的下一個吞嚥又會像吞到刺一樣,連續排了幾次的超音波,但都沒機會去,或是沒那麼急,結果兩個月後症狀就慢慢不見了。 2025年1月初,某一天手賤摳了左手大拇指的指甲,到邊邊的時候,懶得用指甲刀,就用扯的把指甲扯下一條細細的下來,想說會不會又有甲溝炎了,但看指甲邊沒有出血,想說應該沒事。以前有一次是扯到食指邊邊的指甲,出血,後來的甲溝炎也痛到讓我去看醫生。 到第三天晚上前都沒任何症狀,沒想到第四天的凌晨,突然痛醒,心想說慘了,甲溝炎發生了,想說趕快睡著,撐個一兩天就好了,沒想到就一直睡睡醒醒,因為手指太痛了,早上起床的時候,手指已經都變紅了。 第四天白天越來越紅,也越來越腫,到下午六點看診的時候,醫師先開個三天健保抗生素,說三天後再回診,如果壓不下來的話,再換自費比較強效的抗生素,回家吃完藥,擦了一點藥膏,八點的時候,似乎大拇指邊的皮膚內已經有一點點綠黃色膿擠在裡面。九點就入睡,因為前一晚沒睡好,睡到凌晨十二點時,又整個痛醒,就是一種脹痛+神經的抽痛,而且抽痛的頻率會類似脈搏的感覺,都覺得我會不會要截肢了,原本前一天白天,指腹跟大拇指左邊還不會痛,凌晨醒過來的時候,已經脹到指腹跟左邊也都會痛了,等於左手完全無法抓東西。 後來撐到兩點多又去床上躺,一樣繼續抽痛+脹痛,會覺得老天...

萬用插座演化

圖片
實際出差/出遊用到萬用插座轉換器的機率不多,因為飯店大多可以借用。之前把收集到的都丟到行李箱,最近我弟送我一個幣安的萬用插座轉換器,才知道已經從單純機構設計變成有晶片了,多了 PD Type C 孔充電。 紀錄一下,欣賞一下技術演化。 Windows Embedded:機械拆裝,好處是收納可以組成一個大圓柱。 Lucky:收納方便,直接把需要的三種輸出推出來就好,輸入支援四種。 Intel:收納麻煩、輸入四種、輸出六種、拆裝麻煩。 Google:收納簡單、使用簡單、還有附保險絲。 Binance:外型帥氣、支援 PD 充電、平行扁平插座跟斜向扁平插座共用省空間。 順便讓小孩思考,如果世界上只有四種主要插座類型,那共需要幾種轉換插座?由此帶出多轉一,再一轉多的設計,好處是什麼?然後討論一下怎麼選擇 中間層的設計,為什麼 Google 中間層是兩根圓柱? 問了 ChatGPT,世界上大致可分為 15 種不同的插座類型。 

論積極

這輩子要遇到好的主管不會太難,但要能夠遇到一個可以糾正自己想法/作法的人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在職場上,大多人不想要得罪別人就不會主動糾正別人。覺得厲害的管理者,只能透過自省、觀察別人跟讀書來增進自己。 今年總共會參加公司的三場慈善活動,第一場是1919的包裝生米,第二場是安得烈的打包常溫食物,第三場是下週的淨灘。 第一場覺得大家都很積極,在一個沒有冷氣房的大倉庫下午盛米、包米。大家流很多汗,很好。 昨天在第二場的時候,是 Google 跟 ASML 一起參加,一家公司三條線共 150 箱,我跟另一位同事負責拆箱食物,例如:米、麥片、罐頭。接著把食物搬到三台推車去分到三條線去。 中間蹲在那邊拆箱的時候,看到某一位同事把推車推回線頭之後就直接放在那邊跟同事聊天,也不會多走幾步推到我們食物堆這邊來。我只好再站起來去把推車拉過來。 所有食物都拆完之後,我就去看看哪條線比較慢的,去幫忙擺食物。 食物擺完後,被告知幫忙把推車搬到遠處的牆角擺好,回到原處的時候,看到 ASML 的推車還放在原處,我也幫忙搬過去收好。 再來需要我們放一個紙板在箱子最上面,剛剛那位同事擺完她在的那條線之後,就把紙板交出來說:「還有誰需要紙板的?」我就接手過去,心裡會覺得:「怎麼會覺得把自己的線擺完就沒事了,而不是看還有哪個箱子沒放紙板的就過去放嗎?」 最後是封箱作業,因為公司常搬家,之前有研究過膠台使用法,但找不到正確教學(難道是太簡單?!),工作人員也只用到膠台的切割工具,卻沒有用到內建的滾輪,變成建議我們兩個人一組,一個人壓箱,一個人兩隻手去拉膠帶。私以為膠台應該是用力壓著然後滾動,所以就不需要兩個人一起封一個箱子,結論是某位同事說 他封一箱,我大概可以封三箱。 也學到一堆箱子擺到棧板上面的擺列法是有學問的,每一層要旋轉,讓箱子壓在箱子中間而不是整齊的一柱一柱這樣。

東元冷氣室外機機版分析--室外機關不了機

圖片
房間室內機:MS725B9,客廳室內機:MS745B9,一分二定頻室外機。 某天凌晨,覺得冷氣變得好冷,於是半夜起來關冷氣,但整晚還是很冷,棉被包得緊緊的,關冷氣之後還聽到喀喀幾聲,還以為是樓上漏水了。早上上班的時候才發現窗外的室外機怎麼還在運作? 於是拆開房間的室內機,沒想到鋁鰭片那邊結了一堆冰,查了網路說可能是濾網太髒,於是順便把濾網洗洗了,但想想不合理,原因應該是室外機持續運作,室內機風扇已經關閉,所以冷氣送不出來,積在鋁鰭片那邊,一下就結冰了。 急著上班,想說房間要先開一整天的冷氣了,看到網路說可能是機版的繼電器壞了,然後可以先從總開關那邊把電源關閉,好險我之前都有先貼貼紙註明開關用途,關了之後就先去上班了。 晚上回家之後,打開室外機的機版,恩,有點小複雜。 繼電器的原理算簡單的,用一組電去控制後面的開關,如果壞了,應該是永遠打不開,或是時開時不開,我的情況則是恆開,代表是開關黏住了,當晚兩顆都敲一敲還是沒用,隔天早上起來,冷氣突然就可以關了。 雖然暫時好了,但還是要自己準備維修,上次換個風扇的啟動電容,上圖右下角那一顆黑色的(SH-CAP 4uF ± 5%,450V,50/60Hz, -25~70C 04/08),零件很便宜 -- $80,師傅來的話一趟就要 $1200,如果是可插拔的零件就自己學著換,安全第一就好。 拆下機版,兩顆繼電器的型號都是一樣的,845N-2C-C,還順便學了 DPDT ,(Pole 跟 Throw)的設計,但繼電器是焊在機版上的,自己解焊有點麻煩,剛好小孩有一個電包他說學校有學,所以就決定自己先買零件來換了。 同時也跟東元報修,說只能換機版,約三千多元,還要找的到零件才可以。 我先把電路板背後的顏色標好,但看了一個晚上還是搞不懂兩台室內機怎麼去控制兩台壓縮機的。機版共有六條線,四條進,兩條出(控制風扇),怎麼沒看到控制壓縮機的線? 今天再多拍了其他線路的圖,手繪到紙上 最後再用 Google Slide 畫好,這樣清楚多了 畫成這樣就清楚多了,左邊八條線是室外機的輸入,左排四條粗線直接控制兩個壓縮機,四條細線接到機版控制風扇,中間那塊大灰色是機版,有兩個繼電器(845N-2C-C),8 pin,2 pin 控制,6pin 是雙軸雙切 因為壓縮機有兩個,風扇只有一個,所以啟動風扇的開關一定是一個 OR 運算 if (室內機 A 啟...

女人也許會欺騙你,朋友也許會背叛你,但數學不會。因為數學不會就是不會...

「女人也許會欺騙你,朋友也許會背叛你,但數學不會。因為數學不會就是不會...」 從小到大也看了不少有關數學的謎題,諸如一些看起來公平的比賽,裡面卻有陷阱,或是貝氏機率的題目,可能連醫生都會解錯得病的機率。但提到期望值,覺得應該是很簡單的題目,沒想到 李永樂 老師講的這題,沒看過,而且也沒有觸發到我的警報思維。 遊戲規則是這樣的:「A 跟 B 各拿一個硬幣,然後各自出正面反面,如果都是正面的話,A 給 B 三元,如果都是反面的話,A 給 B 一元,如果是正反面的話,B 給 A 兩元。」 聽起來很公平,機率分別是 雙正:0.25, 雙反:0.25, 正反:0.5,B 的期望值是 0.25 * 3 + 0.25 * 1 - 0.5 * 2 = 0,零和遊戲... 但事實證明,A 是有策略可以讓 B 的期望值為負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CpEZBEdw&ab_channel=%E6%9D%8E%E6%B0%B8%E4%B9%90%E8%80%81%E5%B8%88 最後我也驗證了一下,如果題目改為雙正面或雙反面的話,給兩元,解出來的方程式會是 y > 0.5 跟 y < 0.5,所以沒有交集。

合理的解釋有很多個,正確的解釋只有一個

「合理的解釋有很多個,正確的解釋只有一個」-- 冀劍制 最近剛好分享給家人這句話的涵義,又剛好在臉書看到一堆符合這句話的言論,順便記錄一下想法。 在學習電腦科學路程上,我們都是身體力行實踐這條規則的,因為在解 Bug 的時候,根據 錯誤紀錄,我們會先猜想幾種可能的原因,接著一一排除,直到找到正確的原因。但在讀哲學書的時候,冀老師啟發我的是多讓思考發散。 舉個例子:「我同學上課都在打電動,結果考得比我好,所以我不夠聰明。」 這句話合不合理?合理!但正不正確?不一定。就如書中講的,很多人找到一種合理的解釋就會把它當作正確的解釋。我們要建立一個雷達,時時提醒自己。 我讓家人練習舉出十種合理的解釋,他們講了幾個 「因為該同學先學好了。」 「因為該同學上課打遊戲,回家都一直學習。」 「因為他學習效率比較好。」 「因為有同學考試的時候幫他。」 上面都合理,所以大家都可以想到多個理由的,只要有被提醒... 我接著講了幾個合理的理由 「他考試作弊。」 「他留級,所以這些課程都已經學過了。」 「他爸是校長,所以可以先拿到考試題目。」(這裡跟獨立自主的作弊是不一樣的) 「他爸的朋友是校長,所以可以先拿到考試題目。」 「他爸的大姨媽是校長,所以可以先拿到考試題目。」 根據這條規則,你可以無限延伸講出合理的解釋,對吧? 但學會這有什麼用?如果要一一排除才能證明是正確的解釋,永遠排除不完啊?對,所以我只能說這是訓練一種思維,不要武斷的、單一方向的思考。 或是轉換看東西的角度,去問資深的管理者問題,他們常常回答:「It depends.」除非你前提很精確,但當前提很精確的時候,你也快找到答案了Orz。當你前提定義的不夠的時候,就是當場看情況而已。 電腦科學跟真實世界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無法重建一個幾乎相同的環境,在電腦科學裡,我們可以把大多因素都固定,然後改變一個變數,但真實世界,過了就過了,你說你大考失常是因為肚子痛,永遠也無法證明你肚子不痛的話,就會考得好。 在網路上,常常有人做梗圖用一個人以前的言論打臉他自己,我真覺得這是腦X的行為,時空背景不同,本來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作法,除非你可以找到一個所有因素都一樣,結果這個人會有機率做出不同的反應,例如 GPT。硬把他當時考量的要點隱藏起來,只用現在的環境去考慮,然後在網路上宣導他愛自打臉,不是腦X,不然就是別有居心? 忘了在哪看過一段話: ...

公司跟家裡做事的差異?

其實這件事情困擾我好一陣子了,但一直沒有看到好的解釋。 起因就是如果我把從公司學到好的方法帶到家裡或是日常生活使用的時候,老婆就會說家裡不是公司,不用這樣做。但我一直很困惑在公司把事情處裡的好的人,在處理私人事務的事後用的不是同一套方法論。 然後我也只能回說,畢業之後,大多是從公司學東西,結果你說好的東西又不能在家裡使用,如果今天小孩從學校學到新方法,回家照著做,你會跟他這樣說嗎?「這只能用在學校,家裡不適合。」 之前看了劉潤的「人生,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旅行」,裡面有提到一個不錯的回應,原文「 我已经非常习惯用电子日程表来管理自己的时间。这样的好处是,一旦用笔记本电脑把行程安排存入日程表,就可以从大脑中彻底把它忘了,就好像没有这件事情一样,直到我的手机如约提醒我。这让我时刻保持非常轻松的心态,不用总怕忘了什么事情。机票一旦订好,我就把它甩给日程表,并设定起飞前3小时提醒我。 起飞前3小时,我被手机唤醒。作完最后的检查,预订好的车也正好到楼下来接我了。一般去浦东机场,我都会请轰动全国的“上海第一的哥”臧勤来送我。但是这次没有,去年他突然心脏病发,医生建议他不要开车了。现在他被安排在了虹桥机场,不再出车了。上了预订好的车,大概提前一个半小时,我就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了。 在未来的战略咨询和管理培训中,我一定会给大家详细分享我的时间管理法,也许会对一些人有帮助。一些朋友听我给大家讲完我的时间管理方法,会皱着眉头说:“润,听上去不错,但是如果每个人都真的这样来管理时间,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如果连旅行都要时间管理、日程管理,那还有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不是第一次有人问我。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把你的双手十指交叉,紧紧地握在一起。好的,不要松手,现在来看一看,你的哪个手的拇指在最上面?右手,还是左手?紧接着,请你的几位同事也照做一遍。咦?他们其中有人与你不同!那么,让我们自己改变一下,试着故意让另一个手的拇指在上呢?怎么这么别扭?这么别扭的事情,他怎么就做得那么自然呢?我做得那么自然的事情,他怎么就那么别扭呢? 是的,这就叫“习惯”。习惯,就是别人做起来就很别扭的事情,你可以做得很自然。 你要去夏威夷旅行,非常难得的机会,你会怎么安排在目的地的5天呢?有两个选择: 1.定一个详细的日程表,每天早上去哪里、中午在哪里吃饭、下午去哪里。仔细审视,保证不会漏掉任何一个重要的景点。然后再...

原來,貴人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先來看書中的例子:出自 「劉墉談處世的40堂課」 ========================================= 我因為長期俯案寫文章作畫,近幾年總是腰痛,所以找了按摩師定期幫我調理。 我在臺灣的按摩師是從大陸來的一位中年女士,手法好極了!而且幾年按下來,她不斷在進步。問題是,上個月 她突然對我說她不做了,要回大陸了。 我吃一驚,問為什麼? 她說因為被同事告了! 大概因為她的按摩手法特別好,客人都指名找她,店裡有兩位跟她一起到臺灣的鄉親,居然去移民局告她假結婚。 結果員警找上門把她帶到法庭。大概因為她假結婚的案子在臺灣南部,兩位法警還帶她坐高鐵,去臺南出庭。 「真好耶!」她居然很高興地對我說:「我免費坐了兩次臺灣的高鐵,法警很體貼我,因為規定得戴手銬,她們直道歉,還給我拿衣服遮著,又怕我戴了手銬,走樓梯不方便,一定帶我搭電 梯。法警還請我吃飯呢!臺南小吃真不錯!我謝謝兩位法警,說麻煩她們了,法警卻說她們也要謝謝我,讓她們可以下南部透透氣。」 官司打一陣,她敗訴了,限期離境。妙的是,當初檢舉她的兩位同事,也因為用了同一個假結婚的仲介,被抓了,要被遣送出境。 走的前一天,她還為我推拿,一邊推一邊說:「劉先生,你要來我們那邊喲!我打算回去開個按摩中心,你要來照顧我生意喲!」 我說:「妳有人嗎?難道妳開店, 就妳一個人做?」 她說:「我可以訓練人哪!就像在這邊我老闆訓練我一樣。」 我說:「那得需要時間啊!又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訓練好。」 她一笑:「我可以找跟我一樣的師傅幫忙啊!」 我一怔,問誰? 她說:「我可以找也被遣送出境的同事,那兩個告我的人哪!」 我說:「你找她們?是她們害妳被抓,妳不恨她們?」 她笑嘻嘻地說:「我為什麼要恨她們?我臺灣的老闆已經說要投資我了,說不定我回去能把按摩中心做起來,她 們成了我的貴人,我謝她們都還來不及呢!」 各位聽聽!多棒!一位沒讀過幾天書的按摩師,從她被告,跑警察局、跑法院,到不得不離開,我沒聽她怨過一句,反而聽她一路說自己很走運,說那害她跑路的兩位同事是她的貴人。 ========================================= 在有點年紀之後,常常也會回想以前哪些人是我的貴人。但可以很確定的是,在事件發生當下,我一點也不覺得他們是我的貴人。 如果你自認是千里馬,要遇到伯樂的機會你覺得有多高?要剛好你有...

底層邏輯、底層邏輯2 讀後感

會知道這本書是從知乎跳出的一個通知,標題類似是:「哪些書改變了你的一生?」裡面有一個回答就提到「底層邏輯」。原本就滿喜歡邏輯,哲學相關的書,所以就加入待讀清單。 第一章就覺得不錯,介紹了法學家、經濟學家跟商人的對錯觀。周遭比較少法學家跟經濟學家,所以我也是推崇「誰的損失大,誰錯。」 書中的例子是,首富的兒子被綁架了,然後首富說他自己錯了,不只是綁匪的錯。這邊還算好理解,但還有一個日常更會碰到的例子。 「  比如,有人在地鐵里踩了我一腳,誰的錯?我的錯。 明明是他踩了我,為什麽是我的錯呢?難道我不應該要求他道歉嗎?我可以要求他道歉,但是,道歉有什麽用?而且,我要求他道歉,不需要花時間嗎?他耍無賴和我吵起來,不是更需要花時間嗎?我的時間難道沒地方花了嗎?對方還可能反咬一口:“你怎麽把腳亂放啊?!” 那怎麽辦?我要說“我的錯,我的錯”,然後心平氣和地走到旁邊。這是因為,我的時間比他的值錢,浪費同樣的時間,我的損失大——“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 之前也在臉書跟一堆網民論戰過。那時候有一個新聞是,路邊停車的人隨意開車門導致經過的機車騎士摔跤,然後被後面的汽車/公車輾過身亡,接著新聞就去訪問民眾有什麼看法?有一個中年婦女,可能臉上帶有一點點微笑地講出:「騎士自己也要注意啊!」然後就被截圖嗆爆了。我在回覆網民的文字都說:「你可以不注意,用生命捍衛路權,法律上也是你對,但你可能失去了性命...。」在這篇新聞出來之前,我每次騎車在接近車門的時候,我都會假設這個車門可能會打開,特別是載小孩的時候,我還會跟他們講,如果車門打開要怎麼辦?不是往左邊閃,而是要更用力往右邊閃,然後腳要用力往上蹬。 隨時準備好,才不會有大損失。 但在讀上面的例子的時候,我想到,那我們看到不公義的行為的時候,就都不要吭聲了嗎?讓其他不怕死的人去出聲?惡人自有惡人磨?以前我是不會去管的,直到我讀過下面這首小詩。 「當納粹逮捕共產黨人的時候 我保持沉默 我又不是共產黨人 當他們關押社民黨人的時候 我保持沉默 我又不是社民黨人 當他們逮捕工會人員的時候 我保持沉默 我又不是工會人員 當他們逮捕我的時候 已經沒有人能為我說話了」 那該怎麼辦?其實重點在於損失,所以做好計畫,想想你這樣做之後,可能會有哪些情況?你要怎麼避免損失,就還是可以做了。 第二個感想是關於「貴人」,書中提到某些人不經意地開啟了你的增強迴...

人品好,牌品自然好

圖片
「 人品好,牌品自然好」—劉德華 我想說:「人品好,球品自然好」 最近剛好遇到一個例子,順便來記錄一下之前的一些想法。 參加過很多零打團,有些球友就是不會主動撿球,例如:「你的隊友回球掛在網前,你比較靠近網子。但有的人還是會不動如山要等對方自己來撿。」好險這個比例不多~ 比例比較高的是有人會習慣從網子下面直接把球撥到對面場去,即使球館電梯裡面都有貼守則:「球從網上給對方。」 看到的高手都是球從網上過的~ 隊友的傳接球,我比較喜歡從空中傳遞,而不是親手交接,原因有兩個。 比較快,不用等撿球那個人從後場走到發球區 從空中來的軌跡比較好判斷,比雙手接觸容易。但要注意的,當你要直接從地板把球拋給你隊友的時候,最後拍面要往上,而不是往你隊友的方向。 來說說最近遇到的事情。 有一個之前我就覺得怪怪的同事,前天跟另一個人熱身的時候,後來對方累了,叫他來跟我打。我們在半場熱身的時候,他的左手永遠都垂直朝向地板,如果球掉在他的網前,他會用球拍把球撈到空中,接下來人朝逆時針旋轉,在快背對我的時候,使用反拍把球打過來。這裡有幾個問題 他是背對我的,不知道我在哪裡,怎麼正確把球發給我,很常打到我後面去。 我"覺得"沒禮貌,我打任何球,發球前一定會看對方準備好了沒,排球甚至會喊一聲:「Ball」 沒有練習發球的機會,在還不太會打羽球的情況下,這是一種損失。 後來我受不了了,就問他為什麼不用左手拿球發球?他回說:「這樣比較快啊。」一時之間我也沒辦法反駁Orz 後來隔壁場比完賽,他就立刻跑去隔壁場佔位置準備比賽。 我相信有些 Geek 表現會很奇怪,例如在 101 上班的同事,可以穿短褲,拖鞋,走來走去。但只要不妨礙到他人,我也覺得還好,因為我也常這樣XD 但我就無法理解上面那位的想法。有些人很聰明,我們可以說只考慮到效率,他高中就得過程式競賽銀牌,但我學任何東西,會想說要怎麼樣快速的學到訣竅,觀察他人的動作,聽他人的建議,知道每種球類用到的部位、姿勢不一定一樣,有些動作我做得出來,初學者不一定做得到。但至少會有自覺~可是上面那位同事卻沒有自覺如何快速學習打羽球。 Johari Window (周哈里窗) ref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別人知道的,我不知道的」這塊區域,年紀越大,越少人敢跟你講真話,但他們不經意間講出來的話可能會透漏出他們的感覺,我沒有機會跟我同事講那三個缺點了,...

完全不練習,第一次就完賽馬拉松?

一直沒有很喜歡跑步,但隨著年齡漸增,也接觸到一些馬拉松跑者,但還是無法了解跑步的樂趣在哪裡? 只是覺得人生應該拿到一些成就,所以就想直接試試"完全不練習,第一次就完賽馬拉松"的成就。 為什麼不練習?看過書上說跑馬拉松是一個對身體傷害很大的運動。我想了想,理由如下: 1. 如果我練習而完賽馬拉松,那我這輩子就再也拿不到"完全不練習,完賽馬拉松"的成就了。 2. 馬拉松第一人,希臘士兵一定也沒有練習長跑,但他也做到了。(雖然他跑完就掛了XD) 3. 練習一定可以完賽,但需要花太多時間了。失敗的機會成本是我可以接受的,因為低速,危險性不高,不想跑就停止。如果是單車一日北高,我就不敢嘗試。 4. 網路上完全找不到"完全不練習,直接完賽馬拉松“的心得,只好親自嘗試看看,想看看自己平常的狀態如何,一週打兩次羽球,30 分鐘重訓,集中在核心,背肌。 跟年度健檢一樣,健檢前幾天一定要保持正常的生活,最好再操一點點,才知道平常有沒有過操身體,如果健檢前故意吃得比較清淡,比較多運動,這樣就浪費了健檢的資料了。 雖說不練習,但基本的調查還是需要的,好的鞋子,低溫的環境,如何補給,都可以幫助完賽。 希望 2023 可以有機會嘗試。

邱天 -「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靠譜定義

邱天 -「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很久以前看過紙本書,最近拿到電子書,再來讀一次,順便做筆記。作者用科學理性的方式來講他的經歷,是我的菜,麥肯錫的方法論也學到不少東西,講離婚,講相愛相處,講職場媽媽是否可以家庭工作平衡,也講得不錯。 這次注意到推薦序,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 李一诺特別提到書中的文字,也讓我特別注意裡面的用語,才發現也用了很多古詩詞。例如 「在绿树红楼的朗润园,我感受过水到渠成,青春得意。在星垂平野的高速路,我感受过驾轻就熟,计日奏功。」 昨晚看到下面這段,很感嘆沒有更早看到這四個要點,都是等自己跌跌撞撞,觀察了別人才學起來的。 第一點,我曾遇過一位工程師用 Skype 問了我三次電話,最後他終於不再問了。但卻讓我感覺他不靠譜了。如果要做得好的話,在平常有機會聽到 A 在問 B 的電話號碼時,我就會順手記起來了,預先準備,備而不用是好事。 若要說這四點裡面哪一點最重要,我覺得是第四點 ,雖說抱怨(紫色手環XD)前同事沒什麼幫助,但遇過才認知到原來即使有工作多年的經驗 (快五十歲),有大公司−主任工程師的職稱,交付出來的品質一樣不敢苟同。那時候我也跟他講了幾次,如果你都沒檢查,我怎麼知道你這次是哪幾條錯了,等於我全部又要重看一次,這樣完全沒幫到忙。結果他跟我說他十行程式有檢查一到七行,後面三行沒檢查,我暈。這種狀況還不只發生一次,最後只好放棄他了。 PS: 身為工程師,抱怨的同時也要能同時提出解法,但對方還是不採用。 「有人问我:靠谱究竟如何定义?是否能可操作一点呢?我想了想。靠谱,本质上是我们在职场上签署的一张隐性契约。每个成年人都受到显性契约的约束,诸如国家的法律法规、公司的明文规定。职场上的隐性契约则意味着人们对我们的行为有所期待。符合或者超出预期,就能建立靠谱的口碑。 这份隐性契约中,至少包括如下4项条款。 01 期待我们记得 这条是不是太基本? 哈佛大学法学博士马曳出版的职场小说《三万英尺》中,有个细节:陈墨(女主角之一,律师)还保留着在纽约办公室时的习惯,去见任何领导或者客户都会带着记事本和笔。郭达民(律所大老板)一见陈墨就赞许地说,果然还是纽约培训出来的律师习惯好! 职场上,每天信息量惊人。会议、邮件、微信、电话、OA(办公自动化)、文件、图片、数据……每次沟通都可能产生待办事项。再加上个人生活事务,如快递要查收、信用卡还款...

爭吵,挑惕時把合理的建議留著,不合理的建議就讓它過去

回顧職涯生活,常常有一些事情,在發生當下,你會覺得為什麼只針對我?對方就是故意挑惕你的缺點。但在沉澱之後,細細思考對方回想的點,如果講的真的是你沒做好的地方,你就賺到了可以改進的方式。因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越來越少人敢對你提出批評啊。 我也記得之前跟另一位資深同事聊,對方說,美國一位工程師故意排擠他,在老闆面前挑惕他做的事情,結果我問:「那他講的是事情是你真的沒有做的嗎?」他說:「對。」當然內容可能我們覺得是小事,例如:「開會沒做筆記。」這種東西,但如果對方講的,是我們可以改進的地方,不就摸摸鼻子繼續改進嗎?這樣將來對方就沒話可講。 最近又遇到一些人,他們的做法是,即使你講的是對的,我也要做縮頭烏龜,就不給你們看就好了嘛。這樣就沒有機會被抓到缺點,我心中真是OOXX。 一個比較相應的時事就是 阿堂鹹粥剛漲價又被爆漏開發票 老闆:台南誰在開發票,為什麼只有我

給我細節,其餘免談

什麼是細節?瑣碎而不重要的事或項目。《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我不喜歡這個解釋,因為把 細 跟 不重要 牽扯上關係了。另外還有兩種解釋 (1) 細小的環節或情節 (2) 瑣碎而不重要的小節 我比較喜歡百度百科的解釋:是起關鍵作用的小事。 你怎麼看待細節就決定於你怎麼理解他的定義。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萬丈高樓平地起。哲學層層推論,注重的都是細節,開始的也都是細節。 你整天忽略細節,想模仿大人物只講願景,只看未來,這是不實際的。我同意成為 Leader 之後,給團隊講的就是一個 Vision,但成為 Leader 之前,他已經完成了所有細節,也一定知道細節是重要的。 郭台銘說:「魔鬼都在細節裡」。 寫得再漂亮的履歷,問幾個問題,就知道他有沒有做到細節。 一嘴說得好程式,卻無法講出細節?那代表什麼。 我討厭你們還沒完成細節之前,整天跟我打高空。 孩子現在加入實驗教育,一、三、五沒有課表,我叫他 寫下 當天他做"過"的事,注意!是已經做完才去記錄時間花在哪裡,這點要求也要我每天提醒,妳只會說再給點時間,繼續提醒。WHY?到底是哪裡做不到?他有時間跟朋友約打電動,我要求該做的事情不先做完。跟我說他正在認真的往目標前進,我看不到。 為什麼要記錄時間花在哪裡?因為已經沒課表,他自己計劃了一週要花多少時間在什麼科目上面,但如果沒記下來,一個禮拜,甚至一個月之後,你怎麼回顧調整你的計畫? 一直寵著孩子,不忍要求,你將來就是害了他,我要管教,你又護著孩子。馬桶蓋上尿滴,已經講了五次以上,要掀蓋子,到底是哪裡有自信不掀蓋子不會尿到馬桶蓋,明明就是黃色的水滴,你也要進來插嘴說是你洗手甩的。 記錄下你的原話 王:「選擇實驗教育,是陪孩子走一個冒險的路,他認真的往目標前進,有時餓了我們給他食物,有時累了我們扶他一把,路上也會碰到他不曾遇過的危險,讚許他吧!是個勇士!選擇了一條和以往不同的道路充滿挑戰,為了是追尋更好的自己,當他有困難時,給出支持的力量,繼續前行,可能走著走著還迷路呢!走錯走慢了,孩子會懂得去調整步伐找回軌道的,親愛的你,不擔心好嗎?這些過程都是為將來的遇見,預備更強健的韌性,孩子會走得越來越穩,越來越好的,我們一起靜靜的看著陪著,一同看著一路的風景~很不一樣的」 選擇實驗教育,是陪孩子走一個冒險的路   哪裡是冒險?我從國小開始...

盡其所能做只基於事實的推論

前情概要: 自從學了哲學之後,我才知道什麼是「意見」,什麼是「事實」。覺得如何分辨還滿簡單的,但有次在某本書上看到一句話,說的人是誰我忘了,完整內容也忘了,但那個人類似是 500 大公司的 CEO 這種角色的人,他說:「感謝 XXX 大學教會我基於"事實"的思考。」XXX 大學我也忘了,類似於哈佛等級的。看到這句話才讓我又重新觀察生活中出現的話語到底是「事實」 還是「意見」。 舉個例子: A:「我不喜歡吃番茄」 B:「我覺得A不喜歡吃番茄」 B講的話,我就會當作是意見,需要再跟他釐清 但如果B改為說「A不喜歡吃番茄」,我就會當作事實,只是更多的情況是 A:「我不喜歡吃番茄」 B:「A很挑食」 B這裡又把意見講成事實了Orz 跟優秀的同事工作,我覺得大家的思考方式都差不多,差的是前提考慮的是否周全,到底是基於「事實」還是「意見」來推論。找出事實才是價值所在~ 某次在教小孩分辨事實跟意見的時候,他說他們國中公民課本就有教了,所以我覺得教育也是有在進步的。 本文: A媽 是我小孩同學的家長,她認識我們夫妻,假日偶爾會全家一起帶小孩出去運動。某日,A媽正在跟我老婆聊天,因為我老婆手機擴音一邊晾衣服,我隱約聽到聊天內容類似於分享「華得福教育」與「體制內教育」的差異,講完之後,我老婆說:「那我再跟我老公分享。」,然後A媽說:「XXX,因為YYY」(XXX,我沒聽到原文是什麼,但應該是類似: 我覺得 單爸無法理解。所以她後面才會解釋原因) 至於YYY就是我今天要講的本文了,YYY類似於:「因為 我覺得單爸都在家工作 ,所以他應該不太需要跟人合作。」 YYY 就是 A媽的"意見",很可惜的是,大多數人會直接基於自己的意見去推論,但只要多花一點點時間就可以確認是否為事實,這樣推論出來的結果會更堅固! 所以為了節省我老婆跟A媽的時間,我直接在電話旁跟她說:「哈囉,A媽,不是喔,然後稍微解釋了一下工作內容。」我老婆說直接打斷別人不太禮貌,但我的想法是我老婆知道我在家裡做了什麼,有時候忙起來,一整個早上都在講話,她為什麼不節省彼此的時間呢? 事後,A媽 說下次再好好了解我的工作。然後她也提到跟直接坦率的人對話,比跟拐彎抹角的人相處單純的多。這也是我喜歡的,如果朋友說出來的話都是事實,我們只有花心力在推論就好,但現實中常常需要花很多心力在釐清這到底是「...

精確

不要說自己沒讀過書,活到老學到老。 研究所學到的就是 做投影片 跟 寫論文 的方法,老師一開頭就說不能用形容詞,所有的 "好的","較好的",都不能寫,那你怎麼證明你的論文研究是有意義的,就是明確的講出數字出來,要說 95% 的改進之類的,但如果你確定你的方法是最好的,那就可以寫"最好的",形容詞的問題是一定要兩個比較,那就會導致基礎不穩,到底跟誰比。每個人基準的感覺又不一樣,再回頭看看一堆網路文章使用的詞,健康的、香的、理性的、負擔太多的、這都沒辦法精確定義出一個東西。 我舉個例子給你看 我的高級餐廳的定義就是,一頓飯不超過我二小時賺到的錢,我月薪多少就可以算出時薪多少,那就知道多少錢以上的就是高級的,因為我覺得工作二小時才能吃飽一頓飯太浪費時間了。 再來,當薪水變高之後,定義也會跟著改變,現在可以用台灣平均人民的所得兩個小時以上就是高級,一個月平均收入為 $35986,一小時就是 35986 / 30 / 8 = 150,兩個小時就是 $300。所以定義就是 $300 塊以上就是高級的。 每個人的定義可以不一樣,但定義要讓別人可以輕鬆代入公式,不要說 差不多、大概、應該是 之類的。多多讓小孩練習講話講精確,將來不會吃虧的。

戰戰兢兢的內省 / 持續精進的人生

大概五年前接觸了哲學思考之後,深深後悔太晚接觸哲學了。它是一項很好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哲學我覺得是所有工作的基本工具。 因為哲學,對於一件事情,我開始練習多方面的角度來思考,每過一陣子就會 惋惜 / 跟家人提到 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常常跟高手主管吵架,那時候沒有人教我應該怎麼學習,現在回頭想有幾個理由 常講出不是 事實 的話,把意見,感想當作事實來講 年輕氣盛,覺得被唸一下就不爽,也不會繼續思考主管講的話背後考量了哪些原因 不肯主動開啟對話,從主管那邊學到更多東西 回到標題,為什麼我會說戰戰兢兢? 學哲學的人最怕的不是辯輸別人,而是自己有錯,但卻無法發現! 無法發現可能有幾個原因: 沒有人跟你講 ,為什麼會沒有人跟你講呢? 別人 害怕/不好意思 跟你講 ,隨著資歷越深,你周圍的人慢慢比你年輕, 根據自己的經驗,對同輩同事都很難給出建議了 ,如果你看到 Leader 有哪邊可以/需要改進的,你敢跟他講嗎?就這點思考,我看著身邊更高階的主管,覺得他們高處不勝寒啊。 別人不想跟你講 ,可能他們覺得講了你也不會改,或是講了也沒好處幹嘛扮黑臉。如果是這樣,就要等到他們接觸哲學才有機會改進了。 永遠比你大的人,就是你的父母,他們是最敢跟你講的,可是他們可能不在了~ 既然沒有人敢跟你講,那就只能靠自己,如果沒有每天內省,那就很難每天都有進步。 即使每天都內省,我們還是需要外部的激發,這部分我大多是靠讀書,如果沒時間吸取新知識,新觀念,也很容易停滯不前,就是用一年的經驗來做十年的事這樣,或是看到別人的不足,來想想自己要怎麼做。 我應對 1.1 的方法是,新人進來就跟他們說,我希望你覺得我有哪裡要改進的 或是 有其他的 方法 / 想法 一定要跟我說~ 以前看過一本書,有一個人持續花錢請別人講出他的缺點,我覺得很厲害,大家可以想想,你敢跟一個人說:「來,你說說我有什麼要改進的?我的缺點是什麼?」 下面要講的是 1.2 的例子 =============================== 昨天我老婆問我對於小孩老師感想怎麼樣?有沒有感恩的心?老師為小孩做了很多,教學 / 出遊 / 拍照 / 鼓勵,這部分我感恩。 我就跟她講了兩個故事,結論是:我試過了,所以不會再給老師建議~ 這裡拿之前看過的書的 定義 來跑一次 預官考試 有考 孫子兵法,那時候不知道戰略戰術差在哪裡,直到看了 ...

磨刀不誤砍柴工--筆耕不輟,其解自得

圖片
很久以前就看過一篇文章提到頂尖工程師的效率約是普通工程師的 100 倍。裡面有兩個數據,寫程式的效率約差 10 倍,接著調試解 Bug 又差了 10 倍,所以相乘為 100 倍,意思是說,你花了十倍的時間完成一件事,但因為寫得不夠好,裡面有錯,你又要多花十倍的時間去找出這些錯誤。 我實際的經驗,應該不會到 10 倍,但可以觀察到的是就是兩個倍率相乘沒錯,寫程式的效率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天份,這就比較難增進,因為有的人就是很聰明,某些很抽象的東西,他可以瞬間理解,但我沒辦法,我需要紙筆來畫出來。但慶幸的是,我曾經問過一個朋友,你在Google工作會不會有很難的程式問題?他的說法是,很少有,即使有,也是過了那個難點就沒了,不是每一個問題都是超級難。第二個部分就是工具,你用的工具可以決定你的效率,這個也是剛好我們是在電腦可以自動化處理的行業,如果是銀行行員,他處理一位顧客的時間就是要花那麼多時間,也很難改善效率。 至於調試解 Bug,這也是吃天份,經驗。但當你兩個都沒有的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去好好磨刀,很多人就是用 printf 來 debug,而沒有用系統化工具來找問題。或者是先靜下心來畫個流程圖看看實際的錯誤點會是在哪一塊,而不是一頭埋入程式碼去偵錯。 什麼時候需要去找工具來節省重複的時間?當你可以省下更多時間的時候! https://www.gimbalcanada.com/save-time-by-spending-time/ 後來想想,這不是只有在科技業才有這種差異,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也是有相差 100 倍的可能。 最近開始看了不少電子書,是在教導思考,讀書方法的。很可惜沒有早點看到這些書。心裡想著,如果我國中就看到這些書,不知道可以省下多少時間。但看著兒子連課業中的課本/講義/考卷都看不完了,他自己還願意先拉出時間來看這些工具書嗎? 我自己的答案當然是"要",人生學習是一輩子的,越早學到正確的,系統性的學習方法,就可以節省你人生後面的時間,就像大富翁,一旦拿到車子之後,你一次就可以擲最多骰子。在沒有學到有效率的方法之前,讀書就已經效率差,再加上讀得不清不楚,每次考試都說,這我讀過了,但考出來卻還是不會,又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檢討 / Debug。 推薦一下幾本書 學習高手:哈佛、耶魯雙學霸的最強學習法 李柘遠LEO 這位真的很厲害跟努力,...

品格教育-不亂丟垃圾

圖片
如果今天你一個人走在路上,看到全家便利商店前有一攤融化的霜淇淋,你會怎麼做? 如果今天你帶你的小孩走在路上,看到全家便利商店前有一攤融化的霜淇淋,你又會怎麼做? 再講我怎麼做之前,先講兩個故事。 在 2019 年之前,一年會帶全家去大陸旅遊兩次,所以剛好也可以給小孩機會教育。在 2019 年末,我們去的是無錫 黿(ㄩㄢˊ)頭渚景區,是一個 5A 景區,裡面衛生維護的很好,風景也很好,去大陸玩常常覺得他們人力過剩,走沒幾步就會看到有員工在掃地。 帶著小孩走在一條清爽乾淨的石板步道時,前面有一對夫妻,帶著一個三歲小娃,小娃手上拿著一顆橘子在剝,沒想到小娃就隨手把皮丟在地板上,他的父母也沒撿起來,就這樣一路吃一路丟~這個景色就像你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中間有人邊吃橘子邊丟橘子皮一樣。 最後我跟小孩超過了他們,我卻不知道怎麼做比較好~ 第二個故事是 我們去蘇州天平山爬山,快到山頂時,有一處邊坡可以瞭望蘇州平地。我們踩著大岩石過去休息,接著就有一個家庭從上面下來也來休息,爸爸是壯年,有一個大約 20 歲上下的女兒,又是邊吃橘子邊把皮丟在岩石上,她爸媽也是覺得很正常,我看了很是不爽,但因為小女兒在旁邊,又不知道怎麼做才好了,雖然我手上有登山杖~ 類似的故事還有一堆,例如街上啃西瓜,吐西瓜子,我老婆差點被吐到的,但因為上面兩個故事是我跟小孩一起經歷的,至今仍沒想到好方法。 說到禮貌,我曾在 知乎 問過一個問題,為什麼美國人"普遍" 比中國人有禮貌?這是根據自己在美國/大陸的出差經驗,我自己想過 應該是戰爭/飢荒可以 Reset 一切,不然一旦有了教養,應該會一代一代要求下去才對,所以如果上一代總是比下一代沒禮貌,那這樣一直推演下去,唐代人不就每個都是惡霸、無賴了。但後來這個問題立刻被砲轟,我就刪掉了Orz 最後,回到今天遇到的情況,我可以 提醒她小心,不要踩到。 帶著女兒一起罵 怎麼有人這麼沒品,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教導女兒如果她下次霜淇淋掉了,她會怎麼處理? 讓她練習去跟店員說 外面有霜淇淋掉到地板了,請店員處理。 我跟女兒一起用衛生紙清乾淨 我帶女兒去跟店員借拖把跟水桶幫忙清乾淨。 最後我做的是 3 跟 6,原因如下: 我在店內等女兒下課,看到店員多次推推車經過,她沒主動處理。 今天我差點踩到,如果踩到的話,心裡一定罵一聲幹,別人踩到一定也會心情不好,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