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天 -「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靠譜定義

邱天 -「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很久以前看過紙本書,最近拿到電子書,再來讀一次,順便做筆記。作者用科學理性的方式來講他的經歷,是我的菜,麥肯錫的方法論也學到不少東西,講離婚,講相愛相處,講職場媽媽是否可以家庭工作平衡,也講得不錯。

這次注意到推薦序,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 李一诺特別提到書中的文字,也讓我特別注意裡面的用語,才發現也用了很多古詩詞。例如

「在绿树红楼的朗润园,我感受过水到渠成,青春得意。在星垂平野的高速路,我感受过驾轻就熟,计日奏功。」


昨晚看到下面這段,很感嘆沒有更早看到這四個要點,都是等自己跌跌撞撞,觀察了別人才學起來的。

第一點,我曾遇過一位工程師用 Skype 問了我三次電話,最後他終於不再問了。但卻讓我感覺他不靠譜了。如果要做得好的話,在平常有機會聽到 A 在問 B 的電話號碼時,我就會順手記起來了,預先準備,備而不用是好事。

若要說這四點裡面哪一點最重要,我覺得是第四點,雖說抱怨(紫色手環XD)前同事沒什麼幫助,但遇過才認知到原來即使有工作多年的經驗 (快五十歲),有大公司−主任工程師的職稱,交付出來的品質一樣不敢苟同。那時候我也跟他講了幾次,如果你都沒檢查,我怎麼知道你這次是哪幾條錯了,等於我全部又要重看一次,這樣完全沒幫到忙。結果他跟我說他十行程式有檢查一到七行,後面三行沒檢查,我暈。這種狀況還不只發生一次,最後只好放棄他了。

PS: 身為工程師,抱怨的同時也要能同時提出解法,但對方還是不採用。


「有人问我:靠谱究竟如何定义?是否能可操作一点呢?我想了想。靠谱,本质上是我们在职场上签署的一张隐性契约。每个成年人都受到显性契约的约束,诸如国家的法律法规、公司的明文规定。职场上的隐性契约则意味着人们对我们的行为有所期待。符合或者超出预期,就能建立靠谱的口碑。

这份隐性契约中,至少包括如下4项条款。

01 期待我们记得

这条是不是太基本?

哈佛大学法学博士马曳出版的职场小说《三万英尺》中,有个细节:陈墨(女主角之一,律师)还保留着在纽约办公室时的习惯,去见任何领导或者客户都会带着记事本和笔。郭达民(律所大老板)一见陈墨就赞许地说,果然还是纽约培训出来的律师习惯好!

职场上,每天信息量惊人。会议、邮件、微信、电话、OA(办公自动化)、文件、图片、数据……每次沟通都可能产生待办事项。再加上个人生活事务,如快递要查收、信用卡还款、朋友过生日、孩子打疫苗……再简单的日常也没那么简单。遗忘是本能,不忘是技能。对这项技能的期待,潜台词是:大家时间都挺宝贵的,能说一遍,何必两遍。并非一定记在记事本或者电脑上,也可以当场在白板上边讨论边写,再拍张照发到群里。怎样一边沟通一边记录、怎样抓住重点、怎样善加利用各种工具、怎样复盘整理,也需要积累经验。

不记笔记的人,传递的信号是“反正我也不是很care(关心)”“反正这也不是很重要”“反正我很闲,回头再来问吧”“反正别人会记得”。若非有着“谢耳朵”那种高清图像式记忆,忘事儿掉链子那是肯定的。

何不试试一遍就尽量搞定呢?


02 期待我们想想

我提到过,在沃顿商学院的人力资源课上,我学到过人们工作愉快有三大要素:

第一,工作有一定复杂度。

第二,工作有一定自主性。

第三,工作付出与回报正相关(尽管未必完全成正比)。

谁也不喜欢没有含金量、没有挑战性、没有创造力的工作。

一个负责“怎么提升用户黏性”的运营总监,比起“把这几个指标按照这个格式填表交上去”的岗位,更有成就感。而复杂路况下自己认路开车的靠谱老司机是练出来的。因此,任何工作可以先花少许时间,想想这事为什么做、要怎样做。

有一次,团队里有个小编准备发布公司年报,标题叫作《2017年运营年报》。有同事马上建议改为《××公司2017年运营年报——如何逆市增长50%》。这样一改,当文章在朋友圈转发时,即使没有被打开,仅仅通过标题也能获得一次正面的品牌曝光。简单一改,功效不同,这正是想想“如何达到目标、解决问题”的人的工作方式。

职场的隐性期待是:你能根据目标思考策略,成为问题解决者,而非机械完成任务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验是做事靠谱的重要因素。若有凡事想一想的习惯,就会更快地提升方向感。


03 期待我们回应


想象两个网约车司机。

第一个(我的脑洞版本):你下单了,预定15分钟后出发去机场。但是,你看不到司机位置,看不到预计的距离与时间,联系不上司机。你等啊等啊等,司机出现了,只迟到两分钟,并没耽误事。


第二个:你下单了,手机显示:司机距离你两公里,预计8分钟到达,正不断向你的位置接近。司机发了条消息:“您好,请问您的定位准确吗?”你回复:“准确。”不一会儿,司机又告知,“路口有点拥堵,抱歉可能会晚到两三分钟”。你喜欢哪种体验呢?


好的产品功能基于人性洞察。航班动态、外卖小哥位置、文件下载进度条,都是为了让人们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多一点确定性。


现实中,也会出现定位不准、交通拥堵这样的事情。有时,你会身体不适、电脑死机、思路卡住、走了弯路,职场上的隐性契约并未要求我们成为无所不能、从不出错的超人,而是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保持沟通,不要成为“薛定谔的司机”。


有一天,你会不再需要任何交代。别人相信,你不吭声他们就不用担心,你出现问题也一定情有可原。那么,恭喜你,你的靠谱口碑就建立起来了。


04 期待我们复查


我经常对团队说,执行率要求百分之百,但这并不等于无条件执行。

• 任务如果不清楚,提问澄清。

• 方向如果不同意,反驳探讨。

• 执行如果有困难,要求支援。

但在听懂、赞成、能做的三个前提下,职场上的隐性契约是:你会交付,100%交付。(如果出现新的问题,那么重新澄清、探讨、求助。)

为什么交付之前复查结果如此重要?

假设一个文件有几项需要调整,你漏了一项。这很正常,谁都有疏忽的时候,尤其忙乱疲劳的时候。问题是,别人并不知道这次会漏一项、两项还是三项,也不知道是哪些项,那就必须一一复查。发现漏项,请你补做,或者顺手帮你做了。

成为最终交付物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靠谱的最高标准。你都做完大部分工作了,还留下一个不靠谱的印象,多可惜啊。

05_尾声

我们对世界有所期待。在家里打开热水龙头,就有热水汩汩流出;在星巴克点一杯拿铁,几分钟后就会拿到一杯拿铁。这些期待与承诺、交付与满足,在生活中如空气般存在,让我们安然,让日子简单。于是,世界对我们亦有所期待。


在职场上,那些隐性条款其实是一个闭环:

• 启,记好笔记,我记着。

• 承,琢磨问题,我想想。

• 转,凡事回应,我在的。

• 合,复查结果,有我呢。


千言万语,是一句“你放心吧”。」


另一個段落我覺得有點類似 基督教的九型人格,但比較簡單一點,但目的是一樣的,讓你認知每個人是有性格的,要針對他們性格的本質採用不同溝通方式。

「MBTI测试如何能帮到我们,在麦肯锡,MBTI性格测试及其应用是一门必修课。从入职培训到升级培训,我在麦肯锡大约被培训了四五次。麦肯锡每一个咨询项目伊始,攒成一个新团队的时候,就要先互相交代一遍自己的MBTI性格类型,以便在后面几个月非常烧脑的工作中能更好地相互合作。

这个性格测试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功效?为何能成就职场上的自我管理与团队协作呢?

简单概括一下,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指标,是由一对美国母女心理学者制定的性格测试指标,它分为4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两个极端的类型倾向,每个类型倾向用一个字母表示。

在每个维度上,人的倾向未必非黑即白,只是离哪个倾向更近一些。

我是ISFJ类型。


01_

第一个维度:外倾与内倾(extrovert vs. introvert,E vs. I)这是指我们与外部世界或内心世界相处时,获取能量的方式。

外倾的小伙伴下班后累得要死要活,也需要在热闹的酒吧喝一杯,周末从来不在家待着。在外部缤纷的世界里、在与人的互动中,他们的“电池”在“咔咔咔”充电。

内倾的人可以热爱旅行、派对、交流,也可以是活跃气氛的段子手、侃侃而谈的话题主导者,然而这是他们消耗能量的过程。在静静地独处、阅读或与少数密友喝杯咖啡的过程中,他们却可以获得宁静与能量。

在职场上,外倾型的人常常需要在讨论中碰出火花,而内倾型的我,必须强迫自己在会议上集中精神才能给出现场反馈,因为我需要静静地思考。


第二个维度:感觉与直觉(sensing vs. intuition,S vs. N)这是指接收信息与认知世界的方式。

感觉倾向者,采用的方式是具象的事实与细节;直觉倾向者,采用的方式是抽象的概括与意义。

麦肯锡培训有个经典的环节:一张图片,画着一片枫叶。感觉型倾向者描述的方式是——手掌形,枯黄色,叶脉纹路清晰,有斑点;直觉型倾向者写下的词语是抽象的、概括的——加拿大,秋天,衰落。

我是强S型,关注细节,也通过具体的事物进行认知。用我自己的话来说:“你不举个例子我听不懂,我不举个例子我讲不明白。” 

我也很好奇地问过闺密,N型的人如何思考,她告诉我:“你说了一堆,我抽象出一个结论,这个事情是这样的。至于我是怎样抽象出这个结论的,我并不知道。要我复盘你说了什么,我也做不到。” 

在职场上,身为感觉型最受挫的恐怕就是被老板打断,“说重点”!而我那些直觉型的团队成员,最大的痛苦恐怕是被我问:“然后呢?说具体点,这样不够扎实啊。” 


第三个维度:情感与思维(feeling vs. thinking,F vs. T)这是指我们做决策的方式是用感性还是理性。

在麦肯锡有一次培训时,老师叫上来三个同学(老师事先知道他们的性格倾向,强F和强T),提出的问题是:“一辆疾行的列车载着数十个死囚,这时铁轨上出现了一个孕妇,列车员是否要选择避让孕妇,后果可能是火车出轨的惨剧。” 

两个理性思考型(强T)的同学开始分析生命价值的判定标准:一个人与一车人,孕妇与死囚,这是复杂的伦理问题。

轮到那个极度感性(强F)的同学,他面部表情痛苦地纠结了几秒,然而双手遮脸呐喊出来:“为什么要让我做这种决定!” 

在职场上合作,感性的人更倾向于关注对方的感受,也更容易被对方的情绪影响。一点温暖和鼓励,可以点燃他的激情;一

点严肃和直接,可以让他低落很久。

身为强F的我,被回复“嗯”和“嗯嗯”的时候心情都不一样。理性的人一定觉得我们太敏感、有点“作”,明明在就事论事,为何还要关注你的情绪。但是团队里有F型的成员,是一件很温暖、有利于沟通的事。


第四个维度:判断与知觉(judgement vs. perception,J vs. P)

这个维度的名词非常不直观,因为它通常被阐释为“生活方式的偏好”或者“你希望你的外部世界如何组织”。J型有序、有计划、有条理,P型自在、随机、创新。

J型出去旅行时会做好安排,而P型兴之所至,会随意改变行程。在职场上,J型没有方案规划会浑身不安,而P型面对不确定性时更容易调整适应。我其实不知道自己是J型还是P型了。我在工作中是一个异常喜欢周密计划的人,列待办事项清单,有未完成事项就不安心,对不确定性惴惴不安,而我在生活与旅行中却是个乱七八糟、强拖延症的人。

我不知道是长期的职业训练让我表现得像J型,还是忙碌的生活逼迫着我放弃了秩序,但这样可以说明,人们可以处于两种倾向之间,并且在后天训练中适应改造自己。


02_

我感念麦肯锡的MBTI培训,不仅是因为它有工具性的一面,即帮助我了解自己与异己,从而更好地合作,还感激这些培训帮助我确立的价值观。


第一,这些倾向没有好与坏的价值判断。

并不是像人们以为的,外向、直觉、理性、有计划的人,就是更好的、更优秀的、更容易成功的人。

例如,我们通常有社交压力,去念商学院的时候,似乎不捏着杯鸡尾酒穿梭于派对上认识一堆人,学费就白交了似的。其实在麦肯锡,内向型人占大多数,社交活跃度并不决定你是否容易在职场上发展得更好。

在我自己的营销团队中,有外向型的成员,他们热爱与人交流,总有许多行业动态和最新点子;也有内向型的成员,他们喜欢安静思考,可以交付高质量的成果。

所以,我们可以更加随性一点,接受自己,发挥所长。


第二,MBTI培训教会我了解与尊重别人的方式,不妄加判断。

沉默寡言的I,并非没有想法。

直言不讳的T,并非冷酷无情。

热泪盈眶的F,并非是想“作”。

重度拖延的P,并非习性懒散。

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给予每个人个性的空间。我未必总能做到,但是如果试试去了解、去谅解,会发现接受别人会让对方舒服很多。

让I不必去饭局,对F发微信时加个表情包,耐心听S啰唆完,这就是爱。这么多年了,这依然是我的修行。

第三,它确实是一个工具,帮助我们管理上下左右的人。虽然可以随性一点,我们还是可以尝试让自己“凹个造型”的。

面对N型同事,我会更刻意提炼一些关键信息,克制展开细节的冲动,尽管我老觉得自己没有讲清楚。

面对T型同事,我也常常要跟自己说:他(是的,大部分是男生)是T,是T,是T,不要往心里去。

老实说,我努力了这么些年,每次“凹造型”还是颇感痛苦。

能够肆无忌惮地表现自己的自然倾向,并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是多么幸福的事。

高中时有个学姐说的话我一直记忆犹新:“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不断与异己打交道的过程。”我们生而不同,那么,学会相处,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种成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好貴的東元冷氣維修--馬達啟動電容

台大醫院 婁培人 耳鼻喉科 就診

電腦無法自動待命、休眠sl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