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單單」標籤的文章

如何永遠確保小孩的安全?

No, you CAN"T! 大兒子前天晚上跟我說,他想要騎阿公的腳踏車去新店桐溪上課,我問他騎腳踏車去的目的是什麼?他似乎還沒想好,於是轉身去電腦查了查,說坐車去的話,總共要三段票,所以可以省下 90 塊 + 健身? 我想了想,就一口回絕說:「不行!你坐車去,如果你要健身的話,就去堤防騎。沒省多少錢太危險。」 隔天早上有空了,想想應該要再講多一點,一味禁止是沒用的。而且如果他們詢問你的意見每次都被打牆,將來也不想問你了。於是跟他們約了晚上來分享。 小孩從小的教育、行為,我很少用禁止的,反而希望我可以在場的時候看著他做,跟他們講要訣,直到他們學會為止。舉個例子,很多小孩有點能力之後,就會想要從高牆往下跳,一堆 媽媽、阿嬤只會說 危險啊,就趕快把小孩抱下來,殊不知在他們沒看到的時候,小孩不會自己嘗試嗎?所以從小,他們想從電視櫃跳下來,我的要訣就是要求 「 跳下來之後,手一定要去摸地板」 因為你要摸地板,代表膝蓋要彎曲,就可以延長受力時間,腳比較不會受傷,手撐地也可以吸收一些力量。 更大了之後,我出去玩還會故意把他們抱到更高的地方,假設身高 100 公分,把他們抱到 160 公分的牆讓他們練習跳,我在場,可以確保他們是否有學到照顧自己的能力。 再舉個例子,大人總怕小孩被燙到,熱菜上桌只會叫小孩離遠一點,我反而叫他去摸滾燙的鍋子周圍,但先示範一次快速摸給他看,說也好笑,你越叫他做,他越不做,你不讓他做,他越要做。有這個想法是以前看過劉墉的故事,節錄在後面。 社會新聞也一堆 18 歲剛拿到機車駕照就自撞身亡的,還有被載的同學也一起掛掉,所以現在早上我騎車載女兒去上課也順便提醒將來坐別人的車,如果他騎很快不注意路況,就不要給他載了。 隔日,我分享了幾個主要的點: Google map 預估的腳踏車時間,一般是不準的,實際在馬路上騎的時間,可能要乘上 1.3 ~ 1.5 倍,因為不熟,因為要等紅綠燈,因為要小心機車。路上頻頻要拿手機出來導航,都很麻煩。 我高中的時候也騎過一次腳踏車去北投上課,上下三座橋累死了,從此再也沒騎,一開始想覺得很帥,騎到一半頭已經洗下去了,還是要騎完。 有些馬路沒有人行道,只能跟機車爭道,很危險,如果真的要騎,不要騎自己的車,借 Youbike ,累了就還車改坐車去,隨時做好失敗也不會有太大損失的計畫。 劉墉-肯定自己: 愛你,不是害你   ...

盡其所能做只基於事實的推論

前情概要: 自從學了哲學之後,我才知道什麼是「意見」,什麼是「事實」。覺得如何分辨還滿簡單的,但有次在某本書上看到一句話,說的人是誰我忘了,完整內容也忘了,但那個人類似是 500 大公司的 CEO 這種角色的人,他說:「感謝 XXX 大學教會我基於"事實"的思考。」XXX 大學我也忘了,類似於哈佛等級的。看到這句話才讓我又重新觀察生活中出現的話語到底是「事實」 還是「意見」。 舉個例子: A:「我不喜歡吃番茄」 B:「我覺得A不喜歡吃番茄」 B講的話,我就會當作是意見,需要再跟他釐清 但如果B改為說「A不喜歡吃番茄」,我就會當作事實,只是更多的情況是 A:「我不喜歡吃番茄」 B:「A很挑食」 B這裡又把意見講成事實了Orz 跟優秀的同事工作,我覺得大家的思考方式都差不多,差的是前提考慮的是否周全,到底是基於「事實」還是「意見」來推論。找出事實才是價值所在~ 某次在教小孩分辨事實跟意見的時候,他說他們國中公民課本就有教了,所以我覺得教育也是有在進步的。 本文: A媽 是我小孩同學的家長,她認識我們夫妻,假日偶爾會全家一起帶小孩出去運動。某日,A媽正在跟我老婆聊天,因為我老婆手機擴音一邊晾衣服,我隱約聽到聊天內容類似於分享「華得福教育」與「體制內教育」的差異,講完之後,我老婆說:「那我再跟我老公分享。」,然後A媽說:「XXX,因為YYY」(XXX,我沒聽到原文是什麼,但應該是類似: 我覺得 單爸無法理解。所以她後面才會解釋原因) 至於YYY就是我今天要講的本文了,YYY類似於:「因為 我覺得單爸都在家工作 ,所以他應該不太需要跟人合作。」 YYY 就是 A媽的"意見",很可惜的是,大多數人會直接基於自己的意見去推論,但只要多花一點點時間就可以確認是否為事實,這樣推論出來的結果會更堅固! 所以為了節省我老婆跟A媽的時間,我直接在電話旁跟她說:「哈囉,A媽,不是喔,然後稍微解釋了一下工作內容。」我老婆說直接打斷別人不太禮貌,但我的想法是我老婆知道我在家裡做了什麼,有時候忙起來,一整個早上都在講話,她為什麼不節省彼此的時間呢? 事後,A媽 說下次再好好了解我的工作。然後她也提到跟直接坦率的人對話,比跟拐彎抹角的人相處單純的多。這也是我喜歡的,如果朋友說出來的話都是事實,我們只有花心力在推論就好,但現實中常常需要花很多心力在釐清這到底是「...

精確

不要說自己沒讀過書,活到老學到老。 研究所學到的就是 做投影片 跟 寫論文 的方法,老師一開頭就說不能用形容詞,所有的 "好的","較好的",都不能寫,那你怎麼證明你的論文研究是有意義的,就是明確的講出數字出來,要說 95% 的改進之類的,但如果你確定你的方法是最好的,那就可以寫"最好的",形容詞的問題是一定要兩個比較,那就會導致基礎不穩,到底跟誰比。每個人基準的感覺又不一樣,再回頭看看一堆網路文章使用的詞,健康的、香的、理性的、負擔太多的、這都沒辦法精確定義出一個東西。 我舉個例子給你看 我的高級餐廳的定義就是,一頓飯不超過我二小時賺到的錢,我月薪多少就可以算出時薪多少,那就知道多少錢以上的就是高級的,因為我覺得工作二小時才能吃飽一頓飯太浪費時間了。 再來,當薪水變高之後,定義也會跟著改變,現在可以用台灣平均人民的所得兩個小時以上就是高級,一個月平均收入為 $35986,一小時就是 35986 / 30 / 8 = 150,兩個小時就是 $300。所以定義就是 $300 塊以上就是高級的。 每個人的定義可以不一樣,但定義要讓別人可以輕鬆代入公式,不要說 差不多、大概、應該是 之類的。多多讓小孩練習講話講精確,將來不會吃虧的。

戰戰兢兢的內省 / 持續精進的人生

大概五年前接觸了哲學思考之後,深深後悔太晚接觸哲學了。它是一項很好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哲學我覺得是所有工作的基本工具。 因為哲學,對於一件事情,我開始練習多方面的角度來思考,每過一陣子就會 惋惜 / 跟家人提到 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常常跟高手主管吵架,那時候沒有人教我應該怎麼學習,現在回頭想有幾個理由 常講出不是 事實 的話,把意見,感想當作事實來講 年輕氣盛,覺得被唸一下就不爽,也不會繼續思考主管講的話背後考量了哪些原因 不肯主動開啟對話,從主管那邊學到更多東西 回到標題,為什麼我會說戰戰兢兢? 學哲學的人最怕的不是辯輸別人,而是自己有錯,但卻無法發現! 無法發現可能有幾個原因: 沒有人跟你講 ,為什麼會沒有人跟你講呢? 別人 害怕/不好意思 跟你講 ,隨著資歷越深,你周圍的人慢慢比你年輕, 根據自己的經驗,對同輩同事都很難給出建議了 ,如果你看到 Leader 有哪邊可以/需要改進的,你敢跟他講嗎?就這點思考,我看著身邊更高階的主管,覺得他們高處不勝寒啊。 別人不想跟你講 ,可能他們覺得講了你也不會改,或是講了也沒好處幹嘛扮黑臉。如果是這樣,就要等到他們接觸哲學才有機會改進了。 永遠比你大的人,就是你的父母,他們是最敢跟你講的,可是他們可能不在了~ 既然沒有人敢跟你講,那就只能靠自己,如果沒有每天內省,那就很難每天都有進步。 即使每天都內省,我們還是需要外部的激發,這部分我大多是靠讀書,如果沒時間吸取新知識,新觀念,也很容易停滯不前,就是用一年的經驗來做十年的事這樣,或是看到別人的不足,來想想自己要怎麼做。 我應對 1.1 的方法是,新人進來就跟他們說,我希望你覺得我有哪裡要改進的 或是 有其他的 方法 / 想法 一定要跟我說~ 以前看過一本書,有一個人持續花錢請別人講出他的缺點,我覺得很厲害,大家可以想想,你敢跟一個人說:「來,你說說我有什麼要改進的?我的缺點是什麼?」 下面要講的是 1.2 的例子 =============================== 昨天我老婆問我對於小孩老師感想怎麼樣?有沒有感恩的心?老師為小孩做了很多,教學 / 出遊 / 拍照 / 鼓勵,這部分我感恩。 我就跟她講了兩個故事,結論是:我試過了,所以不會再給老師建議~ 這裡拿之前看過的書的 定義 來跑一次 預官考試 有考 孫子兵法,那時候不知道戰略戰術差在哪裡,直到看了 ...

磨刀不誤砍柴工--筆耕不輟,其解自得

圖片
很久以前就看過一篇文章提到頂尖工程師的效率約是普通工程師的 100 倍。裡面有兩個數據,寫程式的效率約差 10 倍,接著調試解 Bug 又差了 10 倍,所以相乘為 100 倍,意思是說,你花了十倍的時間完成一件事,但因為寫得不夠好,裡面有錯,你又要多花十倍的時間去找出這些錯誤。 我實際的經驗,應該不會到 10 倍,但可以觀察到的是就是兩個倍率相乘沒錯,寫程式的效率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天份,這就比較難增進,因為有的人就是很聰明,某些很抽象的東西,他可以瞬間理解,但我沒辦法,我需要紙筆來畫出來。但慶幸的是,我曾經問過一個朋友,你在Google工作會不會有很難的程式問題?他的說法是,很少有,即使有,也是過了那個難點就沒了,不是每一個問題都是超級難。第二個部分就是工具,你用的工具可以決定你的效率,這個也是剛好我們是在電腦可以自動化處理的行業,如果是銀行行員,他處理一位顧客的時間就是要花那麼多時間,也很難改善效率。 至於調試解 Bug,這也是吃天份,經驗。但當你兩個都沒有的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去好好磨刀,很多人就是用 printf 來 debug,而沒有用系統化工具來找問題。或者是先靜下心來畫個流程圖看看實際的錯誤點會是在哪一塊,而不是一頭埋入程式碼去偵錯。 什麼時候需要去找工具來節省重複的時間?當你可以省下更多時間的時候! https://www.gimbalcanada.com/save-time-by-spending-time/ 後來想想,這不是只有在科技業才有這種差異,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也是有相差 100 倍的可能。 最近開始看了不少電子書,是在教導思考,讀書方法的。很可惜沒有早點看到這些書。心裡想著,如果我國中就看到這些書,不知道可以省下多少時間。但看著兒子連課業中的課本/講義/考卷都看不完了,他自己還願意先拉出時間來看這些工具書嗎? 我自己的答案當然是"要",人生學習是一輩子的,越早學到正確的,系統性的學習方法,就可以節省你人生後面的時間,就像大富翁,一旦拿到車子之後,你一次就可以擲最多骰子。在沒有學到有效率的方法之前,讀書就已經效率差,再加上讀得不清不楚,每次考試都說,這我讀過了,但考出來卻還是不會,又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檢討 / Debug。 推薦一下幾本書 學習高手:哈佛、耶魯雙學霸的最強學習法 李柘遠LEO 這位真的很厲害跟努力,...

哲學思考——似乎、好像、感覺、大致上

富爸爸與窮爸爸裡頭講到:「你的收入取決於你可以服務多少人」,如果你的時間一次只能服務一個人,那再怎麼賣你的時間,也不可能變成大富翁。 憲哥的書講到「擔責、當責」,升遷的要素之一就是擔責,但很多人都認為要先幫我升職,我才願意承擔這個責任,不然現在領少少的薪水幹嘛做多餘的事~我以前也是這樣想。常常很多工作沒叫我做,我就不會主動去做,殊不知錯過了很多機會。 今天要講的是想承擔公司的責任之前,其實有一個訓練是我們可以從小就做的,那就是承擔自己的責任。 某本哲學書提到,作者在歐洲跟一群全世界的人來上哲學課,他發表意見的時候使用了「我覺得」「我想」來開頭,沒想到就被同學取笑「你覺得?那什麼時候是我覺得?」看到這段話才想到,我們英文很常用 "I think" 開頭,你可以想想你聽到這句話的感覺是什麼? 在學了哲學之後,練習講話要精確,才發現周遭很多人都會用「似乎、好像、感覺、大致上···」。可能是 習慣 ,可能是 偷懶 ,但我今天才發現還有另一個理由,就是 不敢承擔 ,如果話講得越不明確,將來錯誤的時候,就有更多可以辯解的空間。但你可以試想看看,如果你要把一件事情託付給某人,他做事常常模擬兩可,你敢把責任交給他嗎?所以我說要擔責之前,必須要去除的就是不要再把「似乎、好像、感覺、大致上」掛在嘴上了。 為什麼我提到可能原因之一是偷懶,要把一個句子講成肯定句,代表你一定要完整理解他,我開始講肯定句之後,花了很多時間去弄懂正確的知識,才敢有把握講出一個肯定的句子。這是一個正向循環,你有越多正確的知識,就可以發現更多錯誤的句子,所以也有辦法講出更多的肯定句出來。 我現在就以這種方式教導小孩,老婆常常看不過去,就說:「你小時候就做得到嗎?」寵子不孝,寵豬爬灶 小時候如果有人早點跟我說應該這樣做有多好...

談教育跟學習

從小,小孩的功課幾乎都是我在看,學習的重點不是只在分數而已,如果覺得分數好代表學習好,我可以放牛吃草,或者直接看分數決定他們是否可以「自由」做他們想要做的事情,有人可能覺得分數夠了,就代表學會了,懂了。 但在我多年的自學之後才發現幾個學習的關鍵點。分數高,不代表學習就懂,但分數低,幾乎可以代表學習出了什麼問題,所以即使我兒子考好,我還是會拿他的考卷來抽考。 考試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要把你考倒,是要驗證你學習的情況。我很討厭某些人常常在嘴上掛著考試無用,卻又不去檢討考卷,看看考卷出了什麼題目。考高分,不看,考低分,也不看,那才真的是無用。你都花時間在考試上面,如果不檢討,那才是浪費時間嘛~ 一張考卷的結果有以下四種情況: 第一種,答題得分,實際上你真的懂。 第二種,答題得分,實際上你是矇對的,或是錯誤的前提+錯誤的推論,負負得正。 第三種,答題失分,實際上你真的懂,就稱為粗心 第四種,答題失分,實際上你不懂。 如果問我說最怕哪一種,答案是第二種,因為它抓不到你的錯誤,如果考生沒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做上記號,又沒有人幫忙檢視考試結果的話,這種錯誤的知識會跟著你一輩子,而且你一直覺得這個知識是對的,將來在設計東西的時候,你就會輕忽這個地方,一次就造成大災難。 第一種跟第四種沒什麼好討論的,但要找出第二種,我就需要看一下哪些題目比較可能有問題來抽考,或是要求我兒子把所有解題思考流程於考試的時候寫下來。有了思考流程就可以分辨第二、三、四種。粗心有解決粗心的訓練方法,如果單純那題不會,就要想想怎麼講解,這叫「對症下藥」 把思考流程留下來在我們家也發生過多次戰爭。 第一種是答題錯誤的解答過程不可以擦掉,因為這樣我可以確定是第三種粗心還是第四種的不懂。 但我兒子從小就一直要擦掉,可能從國小二年級開始講吧,卻還是故意擦掉,什麼乾淨、老師要求的,一堆理由都講過,我也說我可以直接跟老師說,我要看,所以不要擦掉,半年過後,誰還在乎你的考卷乾不乾淨。講了三年,幾十次吧,小五的時候我還是又看到擦掉的痕跡,就生氣把整本作業撕掉,也不用訂正了。從那以後才比較少擦掉錯誤的答案。 談粗心,我的工作經驗,覺得優秀同事跟一般同事的差異就是差在細心跟粗心,當然還有些人格特質,積極進取跟聰明,但其實公司選人大家素質並不會差太多,有些人就是讓你比較放心他做的事情。我也是在工作中才一直練習要細心的,...

潮味決--點餐折扣

沒想到今天剛好有機會教單單第一個演算法,晚上跟單單同學家一起去吃新開的潮味決,口味、服務都還不錯,但折扣計算方式有點坑人,今天的優惠是第二鍋半價(選價低者)。 我們點了總共六鍋,價錢是185, 185, 170, 170, 135, 135,當他按下結算的時候,我發現不對,後面三鍋價錢改變,170->85, 135->67.5, 135->67.5。所以我叫老闆分單,前面四鍋一單(一家),後面兩鍋一單(一家),折扣就變高了。 回家之後,就跟單單分析要怎麼點才划算,寫了幾個例子給他,最後他也自己想到,就是先把價錢排序,取出前兩筆最高價錢的成為一張訂單,再繼續下去,直到最後兩鍋或是一鍋就沒折扣了。順便教他這就是演算法。 所以說潮味決的計算方式沒誠意,不應該因為點餐方法而折扣不同的~

蛇板、雙龍板跟飄移板的體驗

之前單單跟同學一起去運動,越來越多人有蛇板,他某一次想玩之後,跟他說站上去扭腰就可以,結果他一下就學會了。後來回來就說想要買。於是上網調查資料,有蛇板、雙龍板、飄移版。我自己覺得蛇板太簡單了,所以只考慮雙龍板跟飄移板,有人提到雙龍板是小孩在玩的,飄移板可以上路,於是就決定買飄移板了。從淘寶定才$109人民幣。買之前有看網路上一些影片,看起來不難,幻想著買到之後,一踩上去應該就可以滑了。 實際收到貨當晚,就興沖沖的跟單單去公園溜,結果真他媽的難,踩上去就快跌下來了,一下子就滿身大汗。接下來每天都去公園練習半個小時,六天之後突然就學會了,網路上的影片會說兩腳要成交叉S型,但實際要運作會覺得腳根本動不了,後來則是用大絕招,靠腰。只要扭腰,你的腳就會自然呈現S型。 原本買飄移板是想說他方便,可以代步,但越簡單的東西越需要技巧,我覺得難度比,直排輪:蛇板:飄移板,大概是1:2:4吧。現在會溜之後,還是覺得很累,一點都沒有像直排輪隨風運行的感覺,也可能是飄移板品質不好吧,玩漂移板就像試雨淋一樣,很容易流汗Orz。而且我覺得這幾種板行進路徑跟施力方向都不是平行的,讓我覺得很浪費力氣,不符合效率啊。 上禮拜遇到一個小孩在玩雙龍板,有借來站上去試試,很輕鬆,所以只好再訂一個雙龍板了。

單單小時候的趣事

有一次在外婆家,單單拿起電話,假裝要打給阿嬤講電話,然後就說了:「喂!阿嬤,你在不在?」接著就講了一堆話,剛好外婆的朋友也在那邊。後來就問他說:「阿嬤說什麼?」單單一開始不理,問了幾次之後,單單就說:「那是假裝的啦!」 大概兩個月前,有一次我手好像突然被什麼東西夾到,我就站起來說:「啊!我流血了。」接著單單就立刻大手一揮打我屁股,我就說:「你幹麻打我屁股。」他說:「拔拔,你之前不是說手痛的時候,你就用頭去撞牆,這樣手就不會痛了。」 =.= 原因是之前外甥or小女兒來都會因為一點點跌倒 or 受傷,就大聲說:「阿北,我好痛喔。」於是我就說「你把頭用力去撞牆,這樣腳就不會痛了。」

厚薄厚讀書法

記得我大學有看過一本書介紹讀書法,裡面有提到 厚 薄 之類的關鍵字,那時候記得跟我自己的讀書法很像,現在卻找不到相關訊息了,網路上都只有薄到厚,厚再到薄而已。所以記錄一下。 高中最喜歡的是物理,那時候買二手物理參考書都薄薄的一本,所以我第一次讀的時候,有很多疑問,就在問題、公式旁邊打個大問號,順便把該頁摺個角,所以整本讀下來,折了很多頁,書也變厚了。 接下來,讀第二次的時候,因為有了後面的知識,所以前面的一些問題已經解開了,我就會順便寫上解答,然後再把摺角還原,這時候書就變薄了。 第三次讀的時候,知識又更深了,發現一個問題可以有更好的解法或是某些感想,於是又再寫上去,再把該頁摺角。書又變厚了。 畢業後也捨不得丟掉那些參考書,四年後才拿去回收~

31歲的健康

26歲的時候有了單單,名字為簡承宇,繼承、羽球。希望我將來4x歲的時候可以跟我一起打球。 回台北兩年半左右,幾乎沒甚麼運動,單單現在小一。昨天回到時雨中學的操場,跟單單追逐玩鬼抓人的時候,一下子就喘起來了,而且還快有氣喘的感覺Orz,看來再不好好跑步,4x歲的時候就不能打球了@@

教養

他帶的一個55人的班,37人考進清華、北大,10人進入劍橋大 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名校並獲全額獎學金,其他考入復旦 、南開等大學。不僅如此,校足球冠軍、校運動會總冠軍、校網頁設 計大賽總冠軍等6項文體冠軍,都被這個班奪走;音樂才子、辯論高 手、電腦奇才、跆拳道高手在這個班比比皆是。他也是一名相當成功 的父親,他的女兒也以優異成績被北大錄取。他就是全國優秀教師, 人大附中數學老師王金戰。 教育之33條:花約三分鐘時間,願每個父母認真閱讀,仔細品味, 一定會受益匪淺。。 1.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的比較辛苦,孩 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3.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劃而且動作利落的人。父親越認 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4.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並非越貧窮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做 父母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資料,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 自卑深淵。 5.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 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階層是會遺傳的。”但是,更高級的教 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富裕 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6.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 。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 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平,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7.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 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這樣的 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有時侯,並不是孩子離不開 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8.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 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閑生活。“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 自己。”(吳稼祥語) 9.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趕緊抱起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利用父母 的這個特點經常糾纏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鬧,不要 著急把孩子抱起來,父母最好讓自己有事情做,讓孩子看著自己動作 麻利地做事。 10.夫妻關系影響孩子的性格。一個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 麼,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一個女人如果不尊 重她的丈夫,那麼,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

小時候的故事-2

有一年冬天,阿嬤很想吃竹筍。但都下雪結冰了,所以筍子冒不出來。 後來我就到溪頭,(因為單單有去過溪頭,看過很多竹子),抱著其中一棵竹子一直哭一直哭,老天爺感動了,旁邊的雪竟然融化,冒出一堆竹筍出來,阿嬤就吃到竹筍了。 單後面有問我說怎麼去溪頭的,我說坐公車去的=.=

小時候的故事-1

最近都我顧單單,晚上他常叫我念故事,書念完了,他就說念我小時候的故事,小時候的故事也都快念完了。 所以那天我就跟他講了搬家的故事: 小時候原本我們住在菜市場旁邊,很多人在賣菜,我跟Uncle每天聽,後來就在家裡玩賣豬肉的遊戲,阿嬤說這樣都沒有念書,所以就搬到車站旁邊,那時候阿嬤在賣檳榔,所以我跟Uncle就在店裡面打電動跟賣檳榔,阿嬤看這樣還是不能專心讀書,所以就搬到學校附近。 我跟Uncle每天聽到鐘聲,看到老師在上課,就在家裡學他們念書了。

輸了

早點結婚就是為了將來可以跟孩子打球,沒想到這麼快就到了。 之前玩WII都只是隨便陪單單打打,這兩天使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實力跟他挑戰 桌球 跟 擊劍,竟然都被直落三失敗。很好!他現在Wii桌球的經驗值已經到了一千五了。 看他甚麼時候可以跟我一起打羽球吧~

南柯一夢

圖片
每晚睡覺前,如果我沒感冒的話,都會去親單單一下。因為他現在越來越不跟我親了,只好等他睡著再偷親,早上起床也不想跟我抱,但倒是常跟媽媽抱。 看到以前的影片,那種可愛單的日子再也沒有了。有時候會想,幹嘛那麼辛苦工作哩~好好把握。 此影片是Youtube轉檔轉壞的 20081214 自己吃飯拿走生氣

單的青梅竹馬

我覺得青年竹馬是很浪漫的一件事,小時候不懂事,沒有好好珍惜,所以現在我就盡量問簡小弟學校情況怎樣。 他說有一位蔡ㄒ一ㄣㄌ一ㄣˊ,全班都喜歡她(我心想:是你自己喜歡他吧Orz)大家都喜歡跟她玩,下課書包都想要放她旁邊,但我動作太慢,所以都來不及放她旁邊。 我就跟他說要多跟她講話,到時候小學就不知道會不會在一起了,他仍然似懂非懂...像爸爸現在就沒有女朋友了, 簡小弟就問說:「為什麼沒有女朋友了,因為沒有女生喜歡你喔,只有媽媽喜歡你喔,是嗎?」 我:「冏!這是挖洞給自己跳嗎?」

歲月催人老

回來台北半年多了,一不注意,突然發現單單長得好大,手掌都變大了,那天從一樓抱他到四樓就快累死了。 再一下子就要上小學了,雖然他現在還是很會塞ㄋㄞ,但已經不是需要時時照顧的小baby了。

人會越進化變得越聰明嗎?

很久以前看過一本倪匡的小說,不確定是不是叫做「原子空間」,但原子空間算是倪匡集中比較好看的,裡面有提到在未來某個年代,小學生在解六元聯立方程式。 昨晚去親戚家接簡小弟,看到小一的姪子在背唐詩,還以為是背幾首要考試而已,沒想到他說要過五關,一關有二十首,而且每首都是八言絕句,媽哩。8*7*100 = 5600個字,我甚麼時候有背過那麼多字啊,喔,可能歌詞是有啦!感覺現在從小讀書就很辛苦了,那到底是不是人會越來越聰明呢? 自己從小也喜歡背唐詩,理由有很多,小學的時候是喜歡跟同學玩一種一邊跳一邊接龍的遊戲,如果跳錯或是念不出來就輸了,所以那時候有背過一陣子三字經。到了國高中,可能就只是單純的想背多一點,看自己會不會有氣質一點,可是也會想要去了解詩中的意思了。 直到我看到了一本書中講的,不確定是不是劉墉的,裡面提到作者小時候也背了很多唐詩,但也僅止於背而已,沒有去了解他的含意,原本他也以為沒用,但長大後在某個下雨的情境下,竟然隨口念出古人的詩,讓他覺得很神奇,也有種感動。 所以我大學之後偶爾會背詩也是出自於此目的,看看將來會不會有身歷其境,隨口成詩的機會。但至少目前過了五六年了,還是沒遇過,而且背的詩好像都忘光了XD 我覺得早點學到讀書的方法才是正確的,國中念的是私立學校,剛進去的時候好像是全校一百名左右,一年級四百個人,那種學校唯一目的是讓你考上好高中,標語是甚麼「辛苦三年,享受六十年」媽哩,為什麼國中會相信這種屁話! 但有一個好處是國中學到的,考完段考之後才發現我跟成績好的同學的參考書差那麼多,他是每一頁都有去看,然後做筆記,我的則是空白一片,因為每天學校排的都是念書念書念書,所以後來我也試著把參考書都讀過一片,後來成績就變好了。 上了高中之後,我就延續用這種方法念書,完全沒想要補習,某次在某本書上介紹有人發明的讀書方法,才發現我已經用很久了。高中喜歡物理,物理參考書是我研究最多的,也沒有特地去選參考書,就去舊書店,有殺價成功就買了。 因為參考書不一定做的好,所以我再看第一次的時候,一定會很多問題,我就會把有問題的地方劃起來,順便把書折起來,所以第一次看完,書感覺就會 厚 不少Orz。接下來第二次看的時候,就會發現某些地方可能之後有用到或是數學有學到,所以該問題就解決了,然後就把該頁面還原,所以書又變 薄 了。第三次再看的時候,因為懂得更多了,某些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