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2的文章

邱天 -「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靠譜定義

邱天 -「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很久以前看過紙本書,最近拿到電子書,再來讀一次,順便做筆記。作者用科學理性的方式來講他的經歷,是我的菜,麥肯錫的方法論也學到不少東西,講離婚,講相愛相處,講職場媽媽是否可以家庭工作平衡,也講得不錯。 這次注意到推薦序,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 李一诺特別提到書中的文字,也讓我特別注意裡面的用語,才發現也用了很多古詩詞。例如 「在绿树红楼的朗润园,我感受过水到渠成,青春得意。在星垂平野的高速路,我感受过驾轻就熟,计日奏功。」 昨晚看到下面這段,很感嘆沒有更早看到這四個要點,都是等自己跌跌撞撞,觀察了別人才學起來的。 第一點,我曾遇過一位工程師用 Skype 問了我三次電話,最後他終於不再問了。但卻讓我感覺他不靠譜了。如果要做得好的話,在平常有機會聽到 A 在問 B 的電話號碼時,我就會順手記起來了,預先準備,備而不用是好事。 若要說這四點裡面哪一點最重要,我覺得是第四點 ,雖說抱怨(紫色手環XD)前同事沒什麼幫助,但遇過才認知到原來即使有工作多年的經驗 (快五十歲),有大公司−主任工程師的職稱,交付出來的品質一樣不敢苟同。那時候我也跟他講了幾次,如果你都沒檢查,我怎麼知道你這次是哪幾條錯了,等於我全部又要重看一次,這樣完全沒幫到忙。結果他跟我說他十行程式有檢查一到七行,後面三行沒檢查,我暈。這種狀況還不只發生一次,最後只好放棄他了。 PS: 身為工程師,抱怨的同時也要能同時提出解法,但對方還是不採用。 「有人问我:靠谱究竟如何定义?是否能可操作一点呢?我想了想。靠谱,本质上是我们在职场上签署的一张隐性契约。每个成年人都受到显性契约的约束,诸如国家的法律法规、公司的明文规定。职场上的隐性契约则意味着人们对我们的行为有所期待。符合或者超出预期,就能建立靠谱的口碑。 这份隐性契约中,至少包括如下4项条款。 01 期待我们记得 这条是不是太基本? 哈佛大学法学博士马曳出版的职场小说《三万英尺》中,有个细节:陈墨(女主角之一,律师)还保留着在纽约办公室时的习惯,去见任何领导或者客户都会带着记事本和笔。郭达民(律所大老板)一见陈墨就赞许地说,果然还是纽约培训出来的律师习惯好! 职场上,每天信息量惊人。会议、邮件、微信、电话、OA(办公自动化)、文件、图片、数据……每次沟通都可能产生待办事项。再加上个人生活事务,如快递要查收、信用卡还款...

爭吵,挑惕時把合理的建議留著,不合理的建議就讓它過去

回顧職涯生活,常常有一些事情,在發生當下,你會覺得為什麼只針對我?對方就是故意挑惕你的缺點。但在沉澱之後,細細思考對方回想的點,如果講的真的是你沒做好的地方,你就賺到了可以改進的方式。因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越來越少人敢對你提出批評啊。 我也記得之前跟另一位資深同事聊,對方說,美國一位工程師故意排擠他,在老闆面前挑惕他做的事情,結果我問:「那他講的是事情是你真的沒有做的嗎?」他說:「對。」當然內容可能我們覺得是小事,例如:「開會沒做筆記。」這種東西,但如果對方講的,是我們可以改進的地方,不就摸摸鼻子繼續改進嗎?這樣將來對方就沒話可講。 最近又遇到一些人,他們的做法是,即使你講的是對的,我也要做縮頭烏龜,就不給你們看就好了嘛。這樣就沒有機會被抓到缺點,我心中真是OOXX。 一個比較相應的時事就是 阿堂鹹粥剛漲價又被爆漏開發票 老闆:台南誰在開發票,為什麼只有我

給我細節,其餘免談

什麼是細節?瑣碎而不重要的事或項目。《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我不喜歡這個解釋,因為把 細 跟 不重要 牽扯上關係了。另外還有兩種解釋 (1) 細小的環節或情節 (2) 瑣碎而不重要的小節 我比較喜歡百度百科的解釋:是起關鍵作用的小事。 你怎麼看待細節就決定於你怎麼理解他的定義。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萬丈高樓平地起。哲學層層推論,注重的都是細節,開始的也都是細節。 你整天忽略細節,想模仿大人物只講願景,只看未來,這是不實際的。我同意成為 Leader 之後,給團隊講的就是一個 Vision,但成為 Leader 之前,他已經完成了所有細節,也一定知道細節是重要的。 郭台銘說:「魔鬼都在細節裡」。 寫得再漂亮的履歷,問幾個問題,就知道他有沒有做到細節。 一嘴說得好程式,卻無法講出細節?那代表什麼。 我討厭你們還沒完成細節之前,整天跟我打高空。 孩子現在加入實驗教育,一、三、五沒有課表,我叫他 寫下 當天他做"過"的事,注意!是已經做完才去記錄時間花在哪裡,這點要求也要我每天提醒,妳只會說再給點時間,繼續提醒。WHY?到底是哪裡做不到?他有時間跟朋友約打電動,我要求該做的事情不先做完。跟我說他正在認真的往目標前進,我看不到。 為什麼要記錄時間花在哪裡?因為已經沒課表,他自己計劃了一週要花多少時間在什麼科目上面,但如果沒記下來,一個禮拜,甚至一個月之後,你怎麼回顧調整你的計畫? 一直寵著孩子,不忍要求,你將來就是害了他,我要管教,你又護著孩子。馬桶蓋上尿滴,已經講了五次以上,要掀蓋子,到底是哪裡有自信不掀蓋子不會尿到馬桶蓋,明明就是黃色的水滴,你也要進來插嘴說是你洗手甩的。 記錄下你的原話 王:「選擇實驗教育,是陪孩子走一個冒險的路,他認真的往目標前進,有時餓了我們給他食物,有時累了我們扶他一把,路上也會碰到他不曾遇過的危險,讚許他吧!是個勇士!選擇了一條和以往不同的道路充滿挑戰,為了是追尋更好的自己,當他有困難時,給出支持的力量,繼續前行,可能走著走著還迷路呢!走錯走慢了,孩子會懂得去調整步伐找回軌道的,親愛的你,不擔心好嗎?這些過程都是為將來的遇見,預備更強健的韌性,孩子會走得越來越穩,越來越好的,我們一起靜靜的看著陪著,一同看著一路的風景~很不一樣的」 選擇實驗教育,是陪孩子走一個冒險的路   哪裡是冒險?我從國小開始...

盡其所能做只基於事實的推論

前情概要: 自從學了哲學之後,我才知道什麼是「意見」,什麼是「事實」。覺得如何分辨還滿簡單的,但有次在某本書上看到一句話,說的人是誰我忘了,完整內容也忘了,但那個人類似是 500 大公司的 CEO 這種角色的人,他說:「感謝 XXX 大學教會我基於"事實"的思考。」XXX 大學我也忘了,類似於哈佛等級的。看到這句話才讓我又重新觀察生活中出現的話語到底是「事實」 還是「意見」。 舉個例子: A:「我不喜歡吃番茄」 B:「我覺得A不喜歡吃番茄」 B講的話,我就會當作是意見,需要再跟他釐清 但如果B改為說「A不喜歡吃番茄」,我就會當作事實,只是更多的情況是 A:「我不喜歡吃番茄」 B:「A很挑食」 B這裡又把意見講成事實了Orz 跟優秀的同事工作,我覺得大家的思考方式都差不多,差的是前提考慮的是否周全,到底是基於「事實」還是「意見」來推論。找出事實才是價值所在~ 某次在教小孩分辨事實跟意見的時候,他說他們國中公民課本就有教了,所以我覺得教育也是有在進步的。 本文: A媽 是我小孩同學的家長,她認識我們夫妻,假日偶爾會全家一起帶小孩出去運動。某日,A媽正在跟我老婆聊天,因為我老婆手機擴音一邊晾衣服,我隱約聽到聊天內容類似於分享「華得福教育」與「體制內教育」的差異,講完之後,我老婆說:「那我再跟我老公分享。」,然後A媽說:「XXX,因為YYY」(XXX,我沒聽到原文是什麼,但應該是類似: 我覺得 單爸無法理解。所以她後面才會解釋原因) 至於YYY就是我今天要講的本文了,YYY類似於:「因為 我覺得單爸都在家工作 ,所以他應該不太需要跟人合作。」 YYY 就是 A媽的"意見",很可惜的是,大多數人會直接基於自己的意見去推論,但只要多花一點點時間就可以確認是否為事實,這樣推論出來的結果會更堅固! 所以為了節省我老婆跟A媽的時間,我直接在電話旁跟她說:「哈囉,A媽,不是喔,然後稍微解釋了一下工作內容。」我老婆說直接打斷別人不太禮貌,但我的想法是我老婆知道我在家裡做了什麼,有時候忙起來,一整個早上都在講話,她為什麼不節省彼此的時間呢? 事後,A媽 說下次再好好了解我的工作。然後她也提到跟直接坦率的人對話,比跟拐彎抹角的人相處單純的多。這也是我喜歡的,如果朋友說出來的話都是事實,我們只有花心力在推論就好,但現實中常常需要花很多心力在釐清這到底是「...

精確

不要說自己沒讀過書,活到老學到老。 研究所學到的就是 做投影片 跟 寫論文 的方法,老師一開頭就說不能用形容詞,所有的 "好的","較好的",都不能寫,那你怎麼證明你的論文研究是有意義的,就是明確的講出數字出來,要說 95% 的改進之類的,但如果你確定你的方法是最好的,那就可以寫"最好的",形容詞的問題是一定要兩個比較,那就會導致基礎不穩,到底跟誰比。每個人基準的感覺又不一樣,再回頭看看一堆網路文章使用的詞,健康的、香的、理性的、負擔太多的、這都沒辦法精確定義出一個東西。 我舉個例子給你看 我的高級餐廳的定義就是,一頓飯不超過我二小時賺到的錢,我月薪多少就可以算出時薪多少,那就知道多少錢以上的就是高級的,因為我覺得工作二小時才能吃飽一頓飯太浪費時間了。 再來,當薪水變高之後,定義也會跟著改變,現在可以用台灣平均人民的所得兩個小時以上就是高級,一個月平均收入為 $35986,一小時就是 35986 / 30 / 8 = 150,兩個小時就是 $300。所以定義就是 $300 塊以上就是高級的。 每個人的定義可以不一樣,但定義要讓別人可以輕鬆代入公式,不要說 差不多、大概、應該是 之類的。多多讓小孩練習講話講精確,將來不會吃虧的。

戰戰兢兢的內省 / 持續精進的人生

大概五年前接觸了哲學思考之後,深深後悔太晚接觸哲學了。它是一項很好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哲學我覺得是所有工作的基本工具。 因為哲學,對於一件事情,我開始練習多方面的角度來思考,每過一陣子就會 惋惜 / 跟家人提到 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常常跟高手主管吵架,那時候沒有人教我應該怎麼學習,現在回頭想有幾個理由 常講出不是 事實 的話,把意見,感想當作事實來講 年輕氣盛,覺得被唸一下就不爽,也不會繼續思考主管講的話背後考量了哪些原因 不肯主動開啟對話,從主管那邊學到更多東西 回到標題,為什麼我會說戰戰兢兢? 學哲學的人最怕的不是辯輸別人,而是自己有錯,但卻無法發現! 無法發現可能有幾個原因: 沒有人跟你講 ,為什麼會沒有人跟你講呢? 別人 害怕/不好意思 跟你講 ,隨著資歷越深,你周圍的人慢慢比你年輕, 根據自己的經驗,對同輩同事都很難給出建議了 ,如果你看到 Leader 有哪邊可以/需要改進的,你敢跟他講嗎?就這點思考,我看著身邊更高階的主管,覺得他們高處不勝寒啊。 別人不想跟你講 ,可能他們覺得講了你也不會改,或是講了也沒好處幹嘛扮黑臉。如果是這樣,就要等到他們接觸哲學才有機會改進了。 永遠比你大的人,就是你的父母,他們是最敢跟你講的,可是他們可能不在了~ 既然沒有人敢跟你講,那就只能靠自己,如果沒有每天內省,那就很難每天都有進步。 即使每天都內省,我們還是需要外部的激發,這部分我大多是靠讀書,如果沒時間吸取新知識,新觀念,也很容易停滯不前,就是用一年的經驗來做十年的事這樣,或是看到別人的不足,來想想自己要怎麼做。 我應對 1.1 的方法是,新人進來就跟他們說,我希望你覺得我有哪裡要改進的 或是 有其他的 方法 / 想法 一定要跟我說~ 以前看過一本書,有一個人持續花錢請別人講出他的缺點,我覺得很厲害,大家可以想想,你敢跟一個人說:「來,你說說我有什麼要改進的?我的缺點是什麼?」 下面要講的是 1.2 的例子 =============================== 昨天我老婆問我對於小孩老師感想怎麼樣?有沒有感恩的心?老師為小孩做了很多,教學 / 出遊 / 拍照 / 鼓勵,這部分我感恩。 我就跟她講了兩個故事,結論是:我試過了,所以不會再給老師建議~ 這裡拿之前看過的書的 定義 來跑一次 預官考試 有考 孫子兵法,那時候不知道戰略戰術差在哪裡,直到看了 ...

磨刀不誤砍柴工--筆耕不輟,其解自得

圖片
很久以前就看過一篇文章提到頂尖工程師的效率約是普通工程師的 100 倍。裡面有兩個數據,寫程式的效率約差 10 倍,接著調試解 Bug 又差了 10 倍,所以相乘為 100 倍,意思是說,你花了十倍的時間完成一件事,但因為寫得不夠好,裡面有錯,你又要多花十倍的時間去找出這些錯誤。 我實際的經驗,應該不會到 10 倍,但可以觀察到的是就是兩個倍率相乘沒錯,寫程式的效率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天份,這就比較難增進,因為有的人就是很聰明,某些很抽象的東西,他可以瞬間理解,但我沒辦法,我需要紙筆來畫出來。但慶幸的是,我曾經問過一個朋友,你在Google工作會不會有很難的程式問題?他的說法是,很少有,即使有,也是過了那個難點就沒了,不是每一個問題都是超級難。第二個部分就是工具,你用的工具可以決定你的效率,這個也是剛好我們是在電腦可以自動化處理的行業,如果是銀行行員,他處理一位顧客的時間就是要花那麼多時間,也很難改善效率。 至於調試解 Bug,這也是吃天份,經驗。但當你兩個都沒有的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去好好磨刀,很多人就是用 printf 來 debug,而沒有用系統化工具來找問題。或者是先靜下心來畫個流程圖看看實際的錯誤點會是在哪一塊,而不是一頭埋入程式碼去偵錯。 什麼時候需要去找工具來節省重複的時間?當你可以省下更多時間的時候! https://www.gimbalcanada.com/save-time-by-spending-time/ 後來想想,這不是只有在科技業才有這種差異,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也是有相差 100 倍的可能。 最近開始看了不少電子書,是在教導思考,讀書方法的。很可惜沒有早點看到這些書。心裡想著,如果我國中就看到這些書,不知道可以省下多少時間。但看著兒子連課業中的課本/講義/考卷都看不完了,他自己還願意先拉出時間來看這些工具書嗎? 我自己的答案當然是"要",人生學習是一輩子的,越早學到正確的,系統性的學習方法,就可以節省你人生後面的時間,就像大富翁,一旦拿到車子之後,你一次就可以擲最多骰子。在沒有學到有效率的方法之前,讀書就已經效率差,再加上讀得不清不楚,每次考試都說,這我讀過了,但考出來卻還是不會,又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檢討 / Debug。 推薦一下幾本書 學習高手:哈佛、耶魯雙學霸的最強學習法 李柘遠LEO 這位真的很厲害跟努力,...

品格教育-不亂丟垃圾

圖片
如果今天你一個人走在路上,看到全家便利商店前有一攤融化的霜淇淋,你會怎麼做? 如果今天你帶你的小孩走在路上,看到全家便利商店前有一攤融化的霜淇淋,你又會怎麼做? 再講我怎麼做之前,先講兩個故事。 在 2019 年之前,一年會帶全家去大陸旅遊兩次,所以剛好也可以給小孩機會教育。在 2019 年末,我們去的是無錫 黿(ㄩㄢˊ)頭渚景區,是一個 5A 景區,裡面衛生維護的很好,風景也很好,去大陸玩常常覺得他們人力過剩,走沒幾步就會看到有員工在掃地。 帶著小孩走在一條清爽乾淨的石板步道時,前面有一對夫妻,帶著一個三歲小娃,小娃手上拿著一顆橘子在剝,沒想到小娃就隨手把皮丟在地板上,他的父母也沒撿起來,就這樣一路吃一路丟~這個景色就像你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中間有人邊吃橘子邊丟橘子皮一樣。 最後我跟小孩超過了他們,我卻不知道怎麼做比較好~ 第二個故事是 我們去蘇州天平山爬山,快到山頂時,有一處邊坡可以瞭望蘇州平地。我們踩著大岩石過去休息,接著就有一個家庭從上面下來也來休息,爸爸是壯年,有一個大約 20 歲上下的女兒,又是邊吃橘子邊把皮丟在岩石上,她爸媽也是覺得很正常,我看了很是不爽,但因為小女兒在旁邊,又不知道怎麼做才好了,雖然我手上有登山杖~ 類似的故事還有一堆,例如街上啃西瓜,吐西瓜子,我老婆差點被吐到的,但因為上面兩個故事是我跟小孩一起經歷的,至今仍沒想到好方法。 說到禮貌,我曾在 知乎 問過一個問題,為什麼美國人"普遍" 比中國人有禮貌?這是根據自己在美國/大陸的出差經驗,我自己想過 應該是戰爭/飢荒可以 Reset 一切,不然一旦有了教養,應該會一代一代要求下去才對,所以如果上一代總是比下一代沒禮貌,那這樣一直推演下去,唐代人不就每個都是惡霸、無賴了。但後來這個問題立刻被砲轟,我就刪掉了Orz 最後,回到今天遇到的情況,我可以 提醒她小心,不要踩到。 帶著女兒一起罵 怎麼有人這麼沒品,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教導女兒如果她下次霜淇淋掉了,她會怎麼處理? 讓她練習去跟店員說 外面有霜淇淋掉到地板了,請店員處理。 我跟女兒一起用衛生紙清乾淨 我帶女兒去跟店員借拖把跟水桶幫忙清乾淨。 最後我做的是 3 跟 6,原因如下: 我在店內等女兒下課,看到店員多次推推車經過,她沒主動處理。 今天我差點踩到,如果踩到的話,心裡一定罵一聲幹,別人踩到一定也會心情不好,他心...

一個月減肥 5 公斤實戰紀錄

圖片
先講結論: 從 86 公斤減到 81 公斤,有了很硬的腹肌,腰圍兩側還有一些贅肉,但已經瘦了不少,十五年前結婚穿的西裝褲又穿得下了。 減肥最有成就感的就是今天的體重地板成為明天的體重天花板。 前情提要: 隨著上海封城,看著上海同事一個個加入減肥計劃,想說也來跟一波。網路上也有網紅貼出饑荒瘦法,大大的激勵了我。 免責申明: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面有一個故事: 假定有一位荒唐的眼科醫師為病人配戴眼鏡,居然脫下自己的請病人試戴,理由是:「我已經戴了十年,效果很好,就給你吧!反正我家裡還有一副。」 誰都知道這是行不通的,可是醫師卻說:「我戴得很好,你再試試,別心慌。」 「可是我看到的東西都扭曲了。」 「只要有信心,你一定看得到的。」 經病人一再抗議,醫師居然惱羞成怒:「算我倒楣,好心沒好報。」 這位眼科醫師尚未診斷就先開處方,誰敢領教?但與人溝通時,我們卻常犯這種不分青紅皂白遽下斷語的毛病。因此我必須強調,了解別人與表達自我是人際溝通不可或缺的要素。 目標: 一個月瘦五公斤,不考慮營養不良的問題,因為看完一堆「原始生活21天」沒有餓死的,一個月之後再來補充營養就好。 計畫: 只注重一個公式:一天消耗的能量 > 一天吃下可吸收的能量。 那要怎麼算兩個數字呢?不需要算,計畫就是「 最大化」 消耗能量,「 最小化」 可吸收的能量。所以我嘴饞的時候還是會喝無糖可樂。 一個回合 包括 50 個仰臥起坐,左手 15 下啞鈴,右手 20 下啞鈴,跪姿滾輪 15 下,伏地挺身 10 下。 第一天從一個回合開始,每隔幾天加一個回合,大概到 24 天之後,一天可以 4 ~ 6 個回合,看是否有足夠的時間, 第 10 天後才知道減脂要做有氧運動,所以第10 ~ 24 天搭配每天騎腳踏車 90 分鐘 (23 公里)。 感想: 如果慢慢減,不願意讓肚子餓,當然也是可以減下來,但時間拉太長可能會消磨你的耐心,最後就放棄了。所以我寧願長痛不如短痛,誰減肥不辛苦的?誰運動不累的?誰肚子餓不會哭夭的? 中間有兩次我記憶深刻的體重快速下降,第一次是去陽明山爬山,原本計畫只吃一盒蛋捲,結果被岳父母要求要幫忙吃生菜沙拉 跟 水果,當天也沒爬到山。下山之後,去騎 90 分鐘的腳踏車,覺得全身快沒力了,結束之後趕快去全家買隻抹茶冰淇淋壓壓驚,記得應該是瘦了 ~ 1 公斤左右。 第二次是去礁溪泡...

馬斯克 / 把時間當作朋友 /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殊途同歸

之前看一本講馬斯克的書,忘記是不是自傳了,裡面提到馬斯克有一個方法,他把他的大腦當作電腦,每天早上都會重開機一次,然後載入新的韌體。當時這個概念對我很新穎,但介紹給周邊的人聽,他們因為不是電腦科學的,所以沒什麼感覺。 但上面這個想法有幾點要注意的,每天不只是重開機就夠了,而是要能發現韌體有什麼 bug,然後正確的修復它,這樣我們每天才會有更新、更多功能的韌體可以使用,這就必須要有每日三省吾身的做法,我不相信,如果馬斯克每晚沒有好好思考的話,他隔天會有新的韌體。 當然,修復 bug 也會導致更多的 bug,這在業界很常見,看看 Google Pixel 就知道了XD,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有持續在修 bug 代表你還活著,我在看 github 專案的時候都先看一下最後更新時間,如果太久就不考慮使用了。 以上這個觀念很久很久以前看到的,但也不常實踐,最近又複習了 李笑來 的 「把時間當作朋友」,裡面有一段描述大腦的用法 孰主孰仆 作为一个人,在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震撼的经历莫过于发现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我们可以用锤子去砸钉子。然而,我们却不可能用某一个锤子去砸同一个锤子,也不可能用某一个钉子去砸同一个钉子。大脑和思考之间的关系远比锤子与钉子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我们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然而我们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结果。  這段文字縮寫就是「大腦多用才會靈活」,但老生常談的文字往往無法造成漣漪。書中的講解才又讓我學習了思考。 書中的一段也是很令我驚豔的,節錄如下: 在这里,我拿拨打工作电话做为例子,而且我认为,这是最好的一个例子,因为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不会打电话”——“怎么可能?我怎么可能连打电话都不会?!” 场景一 大多数人是在有事的时候抓起电话就拨。可是,等等!你凭什么确定对方现在就可以接电话?每个人的工作习惯、工作时间都不相同。例如,身处管理层的人通常可能需要参与更多的会议,日常工作也更加繁忙,所以,给他们打电话的时候,最好的通话时间很可能是在上班时间的前半个小时,因为他们通常是准时上班的,而半小时之后,他们要么去开会,要么正忙于处理其他事情。而另一些人(尤其是那些从事与设计相关的工作者)往往是夜猫子,上午11点以前给他们打电话很可能会令他们大为光火,而在凌...

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而沒有人在附近聽見,它有沒有發出聲音?

 假如一個人的思念對方永遠無法收到,這樣還有思念嗎?